政策高调托市,邱晓华在 "筑底:增长的象限" 年度论坛上一语惊人,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经过三年深度调整已进入尾声,即将迎来重大转折性变化。
这个重大转折并不是说会楼市大涨,说的是触底,从 "自由落体" 的飞翔姿态转向在地板上反复摩擦,这的确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但却用了史诗级的笔法。
为什么说触底是大概率事件?
这还是会引起一片反对声音,因为规模超 300 亿平方米的存量太大了,只要供求关系没建立起新的平衡点,就很难得出一个具有必然性的结论,但是,这种依托供求关系的分析,看起来很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但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这就是中国的楼市不完全是市场经济,如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市场经济,它根本不会盖这么多楼,涨这么高价;在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之外,还有一双不甘寂寞的有形之手,这就是土地财政。
虽然从原理上说,有形之手不能改变趋势,但的确可以改变斜率,也就是说可以拉动时间窗口,更重要的是中国特定的高度集权的货币指令和财政指令,在多种要素平衡的前提下,通过增加货币供应,并引导货币流向房地产,它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宏观文件",而是直接影响到了市场供求关系;甚至可以说,在必要的关口上,货币工具与财政工具两大宏观经济工具,可以重构市场,决定楼市触底的时间.是高盛去年预测的2027年底,还是它今年再预测的2025年底。
今年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就是放水。
以我对政策语言的感觉,邱晓华说:即将迎来重大转折性变化。正确的解读是政策计划在2025年楼市触底,结束继续下行的预期。它代表着政策的决心,因为中国楼市的下跌已经到了经济可以承受的临界点,每下跌一分钱,都是增加负债,继续下跌就是金融风险。
2025 年 ,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降幅分别收窄 7.8 个百分点和 14.5 个百分点,一线城市房价的确有企稳迹象。
当然,触底不等于反弹,一线城市反弹,也不等于三、四线城市也会反弹,甚至还会继续下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楼市整体继续下跌,就不再是楼市的问题。
邱晓华真正要表述的是政策已经没有余地,将全力砸钱救市。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干预,将货币工具与财政工具玩到极致,拟800 万套的收储,5000亿新增专项债支持、6万亿流动性支持,降息、降首付、降税、172万套保障房建设,短期会有效,在这种意义上企稳是大概率事件,但很可能付会出长期代价。
企稳并不等于中国的楼市已经走出了沉没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