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动儿童群体不断增多,民政部门已将流动儿童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在此背景下,长宁区程家桥街道围绕如何全面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这一课题,建立《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守护方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城市找到温暖的依靠。

痛点破局

从“小明困境”到系统解法

程家桥街道一名流动儿童小明早年跟随父母一起从外省市来到上海。父母离异之后,小明随母亲生活。母亲在外务工繁忙,疏忽了对小明的照护,导致小明日渐沉迷游戏,出现厌学情绪,身体和心理都出现了问题。

如何让小明这样的孩子得到精准而有效的识别与帮扶?这正是产生这套评估体系的现实样本——通过可量化、可定性的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标,识别出该家庭在“监护人状况”“网游成瘾”“亲子关系”“社区融入”等方面出现的风险,并从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方面介入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个性化帮扶。

科学建模

三级指标精准识别家庭监护能力

依托《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及地方标准,街道联合长宁区家扶公益发展中心,研发形成“6+18+50”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监护能力评估体系。该体系突破传统监护评估的单维视角,创新引入“社区支持指数”“数字监护能力”等评估维度,将评估框架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温暖刻度。


流动儿童基本信息、流动儿童家庭基本信息、家庭生活保障能力、教育支持能力、心理与情感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

涵盖健康状况、居住环境、在校情况、亲子沟通、能力培养、外部援助等。

细化到“儿童健康档案是否完整”“监护人监护知识掌握情况”等。

该体系采用量化评分法,根据家庭监护能力的不同表现,评估为无需特别干预(90-100分)、适度关注(75-89分)、重点关注(60-74分)、高度关注(60分以下)四个等级,精准识别流动儿童家庭可能面临的风险,为后续的帮扶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培训赋能

推动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精准高效

为推动街道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有效应用,近日,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开展专题赋能培训,帮助儿童主任学习掌握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

培训中,专业老师深入解读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帮助参训者精准识别流动儿童家庭在教育、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需求以及监护的薄弱环节,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如物质帮扶、心理辅导、教育资源支持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确保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接下来,街道将充分运用这套评估体系,为辖区需重点关注的流动儿童开启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加强对评估结果的跟踪与分析。同时,街道将结合“学校-社区-社工-社会资源”联动机制,推动多部门协作,为流动儿童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让每颗流动的星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轨道。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