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armyrecognition网站2025年3月27日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于3月25日至26日视察指导无人机技术联合体与探测电子战研究集团的国防科研工作,在无人机技术联合体下属研究所及企业单位,详细了解新型战略侦察无人机与自杀式攻击无人机的研发生产情况。测试中,具备追踪战略目标及监测海陆敌军活动能力的新型战略侦察无人机性能得到验证,他还亲自观看了晨星-4战略无人机的起降。这也是首次对外披露其起飞画面。
2023年6月,商业卫星运营商Planet Labs拍摄到朝鲜枋岘空军基地出现两架新型无人机。经分析,较小机型翼展约20米,外形类似美制MQ-9"死神";较大机型翼展达35米,接近RQ-4"全球鹰"尺寸。2023年7月平壤武器展期间,朝鲜正式公开命名为"晨星-9"与"晨星-4"的这两款无人机,金正恩与俄国防长绍伊古现场观摩。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70周年阅兵中,两型无人机参与空中编队,2025年2月24日,卫星图像分析显示朝鲜在枋岘空军基地测试升级版"晨星-4"侦察无人机。
朝鲜"晨星-4"(Saetbyol-4)战略侦察无人机外形高度模仿美国RQ-4"全球鹰",采用半硬壳式机体结构,头部大型卫星天线整流罩/设备舱(别管有没有),大展弦比下单翼,配备涡轮喷气发动机,机尾顶部设进气口,采用双V型尾翼布局,机腹下有设备舱。猜测其机身长度12-14米,翼展约35米,其设计定位与"全球鹰"类似,专司高空战略侦察,猜测理论航程可达5500公里。推测最大升限12000-15000米,续航12-18小时,具备高空长航时侦察能力,但受制于复合材料与航电系统水平、涡喷发动机,其实际升限与续航或大幅低于原型机。
本次"晨星-4"战略侦察无人机与之前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之前视察时展示的机号为2102002,侧面非常光滑。而本次展示的编号为21070601,侧面出现了雷达舱。要知道这个侧面雷达舱在RQ-4A原版阶段是没有的,要到RQ-4 Block30/40阶段才会出现,猜测是一种侧向合成孔径雷达(SAR)或者是先进信号情报载荷(ASIP)。其机腹下则安装有一个较大的雷达舱,这个外形更像是装了 AN/ZPY-2多平台技术插入雷达(MP-RTIP)的RQ-4B,连机头前部的摄像头都完美还原。可见朝鲜是真正的美粉。
2025年2月24日,卫星图像分析显示朝鲜在枋岘空军基地测试升级版"晨星-4"侦察无人机,该机型翼展增至40米,较2023年亮相的初代型号增加5米。行星实验室SkySat系统1月22日拍摄的影像显示,新型无人机采用与美制RQ-4"全球鹰"相似的下单翼、流线型机身设计,疑似具备更强续航与载荷能力,可能提升滞空时间至30小时以上,作战半径覆盖朝鲜半岛周边2000公里。枋岘空军基地正在建设专用无人机机库,表明朝鲜加速推进无人侦察体系部署。朝中社2023年宣称"晨星-4"具备远程高空监视能力,新版可能配备更先进传感器,执行对韩日及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侦察任务。
外界猜测,朝鲜在航空航天材料、精密加工与卫星导航领域仍存瓶颈。发动机依赖老旧平台改造,关键部件仍依赖外部技术输入,光学传感器分辨率与抗干扰能力有限,数据链安全等级较低。就像那个大展弦比机翼,毛子都没这个技术,我们当年也选择连翼布局,朝鲜靠什么解决的实在是难以解释。由于存在卫星数据链技术瓶颈,现阶段可能依赖视距内遥控,或者租用友好国家卫星信道。美国国防部2024年报告认为,朝鲜已具备每月生产2-3架中型无人机的能力,韩国军方监测到2025年以来枋岘基地无人机起降频次增加37%。
但话说回来,"晨星-4"侦察无人机战略定位为监视美韩军事动态、黄海与日本海海域活动,标志着朝鲜初步掌握战略级无人机平台构建能力,这种成就怎么夸都不为过。该机为其后续发展侦察-打击一体化体系奠定基础,未来可能要拓展电子战与精确打击能力。如果朝鲜突破卫星控制与数据加密技术,将形成区域性高空持续监视能力,改变半岛战略平衡。而当前该机型更多作为技术验证与政治宣传工具,体现朝鲜推进国防自主化的决心。
本次朝最高领导人对改进型战略侦察无人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加持的自杀式攻击无人机的军事效益和战略价值作出重要评价,批准该联合体提出的产能扩充计划,强调,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技术是军事现代化建设的优先发展领域,须制定国家远景规划加速智能无人机研发,使之成为应对现代战争形态变革的核心战力。面对以智能化高技术武器对抗为特征的现代战争,无人机技术联合体与电子战研究集团肩负着关键使命,要求两机构明确近期任务与远景目标,持续推进武器装备质量技术革新,将无人作战体系深度融入作战方案与交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