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山竹
常说“看见即疗愈”,可是,明明是在与人对话,为什么有些人却听不见、看不见对方?
在评判里就是“我执”,就被“小我”控制
内心有评判,“小我”就占据你的内心,就容不下别人,把“小我”放大了,周围的人事物就看不见了,听不见了。
在我老家,一个家里的老大,弟弟们都指望他能像老大一样起表率,尤其是在孝敬父母方面,在弟兄共事方面。但是这个大哥一直被弟弟们评价“自私“。今年这位大哥80岁了,新春佳节之际突然开始在家庭群里问候弟弟弟媳及侄子侄女,每一家都点到。每个人都祝福一下。
我突然对生命心生敬畏,一个人到了80岁才生长出“我”以外的东西,眼里看见别人!这何尝不是值得庆幸的呢!
我越发坚信,依靠外力、劝说、讲理改变一个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他自己心中升起慈悲看见他人听见他人,才是他发自内心的。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无可厚非,如果说他很“自我“还算恰当,如果说他”自私“,进行道德的评判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我们不能把一个人定格在”自私“的位置,因为每个人都在变化中。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去评判一个人,就是把一个人定格在你认为的某个状态,那个状态,又何尝不是你最最讨厌的投射出去的自己的一部分呢?
未分化
春节回家第一顿饭,就发现筷子放在碗沿上,如果不小心滚落,就很容易咕噜咕噜直接滚到地上。
我说,爸爸这筷子下次要买一头是方形的哪种。
爸爸说,你买呀!
我笑着说,我买了你会坦然接受吗?
爸爸气鼓鼓地补了一句,谁也别随便给我买东西,买东西要经过我同意!
我说,所以呀,我私自买回来,能保证你不爆炸吗?
又说,爸爸,我并不是在评判你什么,我只是说这样的筷子不太方便,你这么大的情绪,把自己和筷子的好用不好用绑定在一起了。但他依然还是气哼哼的。
看明白其中我和我爸那种种心态运作模式了吗?这是对我和我爸的双重束缚,买不买,我们都不舒服。
之前我是不敢挑战的,觉得不舒服,却不知道为什么。面对爸爸的这种反应,我忍不住会自我否定,我是不是不尊重父亲,本来圆头筷子也没那么不方便,不必因此破坏老人多年的习惯,据这样自我否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说错话,引起彼此不悦。这是家庭中父母和子女“未分化”的表现,
其实,我观察到筷子不方便,不声不响买回来,可以;对爸爸觉得我买新筷子就是攻击他、否定他,只要爸爸的反应没有超过某种限度,我可以不露声色,相信自己确实是为了爸爸好,爸爸即使生气可以忍一忍;也可以看见而完全不吱声,容纳筷子叮叮当当掉下来滚来滚去……哈哈,事情有一百种答案,我们有足够的弹性有足够的容纳度,就是自由的。
想做到足够完美,害怕失控,所以控制
回到老家,回到我原来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要去拜见一些亲朋好友。一个小学同学的弟弟,因为流感白肺了,51岁,在年前不幸离世,我们提前不知道,大年初一去拜年,也没有注意门口没有贴对联,就敲门而入,过后才知道很不妥。但是也能够安慰自己,哪怕我去了会勾起他们的伤感,伤心哀悼也必然是一个过程,我的到来或许也帮助他们在这个与亲人告别的过程中,完成哀伤的过程。
结果初二回到娘家,父母提前知道了这件事情,我怀着非常感伤的情绪提起的时候,爸爸突然跳起来,你为什么去他们家不跟我们说一声?因为是世交,大概是爸爸觉得错过了应该到场的事情,想弥补,因为我没跟他们说,似乎错过了一个很合适的弥补的机会。
我说,我要去串个门,我熟悉的环境里交往人,每一个都要跟你报备吗?不太可能吧,但是我爸爸坚决不会承认自己反应过度了,还是气哼哼的。
你看,这就是不但把别人定格在一个位置,也把自己定格在一个位置,其实一个人有弹性的话,发现自己不对了,是可以坦然承认的。
我发现我大概是从小就在保护着父母的羞耻心,他们知道如何保护、承载孩子的情绪吗?不可能做到,因为他们还呆在害怕出错的状态,需要拼命证明自己。
以前我经常会奇怪,为什么我似乎也没有经历什么严重的创伤性事件,但却是力量无法向外释放,很多压抑和委屈呢?为什么经常不知所措?现在终于知道了来龙去脉。
现在终于到了可以跳出来看清这些游戏,也可以不再受任何绑架和伤害,也不会被情绪被评判所左右了。
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向前走?总是滞留在过去的创伤里?因为有很多束缚、委屈、愤怒在,就会在原地打转转,就会问各种原因,被动卷入现实事件所纠缠,没有跳出来的能力。当能够跳出来回看这些模式,我们自然可以甩开它们昂头向前走。
所以,在我的陪伴过程中,当一个来访不断回溯过往,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有向上的力量,咨询师太急于揭露、面值和解释,这会造成新的伤害,会导致脱落。咨询师需要有等待的耐心,就象一个80岁的哥哥终于可以看见弟弟弟妹了。静待花开,真的不是说说的,你没有看见听见他人的能力,总会把自己的执念植入他人 。
如何更快的走出被动状态,发展出独立的自我?
经常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我可以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吗?
2、我能够做到内外一致吗?说的和想的是一致的吗?
3、此刻我能做什么?
当你够足够慢下来,就像汽车从120迈放慢到60迈、40迈,你就越来越能够看清楚旧模式是怎样运作的了。驻足当下,面对过往,让自己触发情绪、恐惧时,多一点耐心,慢下来,足够慢,问自己这三个问题。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想到就去做,达到内外一致,就会少很多纠缠。
只有做了才能够看到真相,才能够跳脱出来。
当然,做到不容易,慢慢觉察,有回看,也要一路向前。
封面图源:Pexels
作者简介:
山竹
从事中小学教育20余年,学习心理咨询5年,曾参加浙江大学心理咨询技术高级研修班培训
有丰富的自我成长、陪伴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和家长的经历,并有带领心理团体的经验
扫描二维码后可选择作者预约陪伴,编号pb0507
陪伴者预约方法:关注渡过公号,点击公号菜单-专业服务-渡过服务,进入渡过小鹅通页面后,点击“陪伴倾听”,选择陪伴者后按要求操作即可。
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探索青少年抑郁解决方案,关注获取更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