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安徽芜湖长江三桥上,200辆奇瑞全品牌车型以“智驾模式”列队跨江。

从1997年第一根桩基打下,到2000年首批奇瑞风参数图片)云轿车驶过长江大桥,再到如今百车无人工干预的自动驾驶壮举,奇瑞用28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史诗级跨越。


随后,就在同一天,奇瑞举办了“油电同智·全球同行”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不仅是对奇瑞创业起点的致敬,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宣言:

当全球汽车产业在智能化浪潮中陷入“路径焦虑”时,这家一度被贴上“传统车企”标签的中国公司,却以猎鹰智驾系统、全球研发布局和1600万用户基盘,悄然站上了技术无人区的制高点。


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奇瑞始终是一个“非典型样本”——它既非互联网基因的新势力,也非依靠合资模式崛起的传统巨头,却在智能化与全球化两大核心战场上,交出了一份远超预期的答卷。

2024年,奇瑞营收4800亿元,出口114万辆,首次跻身世界500强;2025年,其智能化战略的全面落地,更预示着这家企业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

智能化平权:奇瑞勇闯技术无人区

如果说特斯拉定义了电动车的智能化标杆,华为问界掀起了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的军备竞赛,那么奇瑞的猎鹰智驾系统,则代表了中国车企对“全场景智驾普惠化”的终极追求。

在2025年的战略发布会上,奇瑞首次提出“油电同智”理念——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均搭载端到端无图高阶智驾技术。这一看似激进的策略背后,是奇瑞对智能化技术路线的深度思考:

当行业陷入“高精地图依赖症”时,奇瑞选择以“真无图、有路就能开”的算法突破,将智驾场景从300城拓展至全国任意道路。

猎鹰智驾的技术参数堪称“天花板级”:双英伟达Orin-X芯片提供508TOPS算力,50颗传感器构建了360度感知网络,每年20亿公里的智驾里程数据训练大模型。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应用场景的颠覆性突破——从乡村窄路到施工路段,从地下断头车位到环岛通行,系统均能实现“老司机式”的拟人化驾驶。

这一技术突破的本质,是奇瑞对“智能化平权”的执着。

当新势力将高阶智驾作为高端车型的溢价标签时,奇瑞却宣布“2025年全系车型标配猎鹰智驾”。


数据显示,其L2+级智驾搭载率已从2023年的43.8%提升至2025年的50.7%。这种“技术普惠”策略,既源于奇瑞长期主义的研发投入,奇瑞共有5500名智能化人才、全球18个研发中心。

实际上,这还折射出奇瑞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在幅员辽阔、路况复杂的中国,智能驾驶必须跨越“一线城市秀场”,真正服务于县城、乡镇乃至乡村用户。

这场技术革命的意义,不亚于福特T型车对流水线生产的革新。当奇瑞以百车智驾跨江的实战,证明“中国方案”能够定义全球智驾标准时,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话语权已悄然易主。

奇瑞的深耕全球化

2024年,奇瑞海外销量114.46万辆,占总销量44%。

这一数字背后,藏着一个更惊人的事实:奇瑞的出口均价达到12.8万元,远高于中国汽车出口整体均价(约10万元)。

在俄罗斯,奇瑞售价甚至比国内高出30%,却仍以36.86万辆的销量占据市场头把交椅;在智利,其市场份额一度突破15%;在西班牙,奇瑞通过复活本土品牌Ebro,成为首个在欧洲拥有整车生产基地的中国车企。

这些成绩绝非偶然。回溯奇瑞的全球化历程,其战略经历了三次跃迁:

2001年到2010年的“钻空子”时期:避开欧美巨头的主战场,以性价比切入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

2010年到2020年的“本地化”时期:奇瑞提出“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战略,针对不同市场定制产品——中东车型加强密封性防沙尘,南美车型提升爬坡性能,俄罗斯车型强化耐寒结构;


2020年至今的“生态化”时期:通过合资建厂、技术共享、就业拉动,将全球化从“产品输出”升级为“价值共创”。

这种“先予后取”的策略,让奇瑞避开了简单的价格战陷阱。

在阿根廷投资4亿美元建厂时,奇瑞承诺“雇佣当地工人、采购本地零部件”;在西班牙,其合资公司为当地创造1000多个就业岗位。这种“带着盟友吃肉”的姿态,使得奇瑞在海外市场突破地缘政治壁垒时,获得了远超预期的包容度。

奇瑞的启示在于:全球化不是简单的“产品出海”,而是“生态扎根”。当一家企业能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合作伙伴时,它收获的不仅是市场份额,更是可持续的增长韧性。

燃油与电动的双轮辩证法

在 “油电之争”白热化的2024年,奇瑞的业绩显得尤为“不合常理”:

燃油车收入占比74.8%,却实现42.2%的同比增长; 新能源汽车销量58万辆,同比激增232.7%; 毛利率14.7%虽同比下滑,但净利润仍增长85%。 这种“新旧共生”的平衡术,恰恰是奇瑞战略定力的体现。

作为“国产发动机鼻祖”,奇瑞从未放弃燃油车技术的迭代。其第四代ACTECO发动机热效率达41%,鲲鹏8AT变速箱填补国内空白,这些核心技术不仅支撑了海外市场的高溢价,更通过“技术迁徙”反哺新能源业务——插混车型搭载的1.5T专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4%,成为混动市场的性能标杆。


而在新能源领域,奇瑞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不盲目追求纯电占比,而是以增程式和插混车型打开市场。2024年,其插混车型收入同比增长958%,星纪元ES/ET系列通过华为赋能,实现车机系统与智驾能力的跃升。这种“燃油筑基、混动破局”的策略,让奇瑞在“新旧能源切换期”抓住了最大公约数用户——那些渴望体验智能化,却对续航焦虑心存顾虑的消费者。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智能化反哺全球化”的协同效应。在俄罗斯、南美等充电基础设施薄弱的市场,奇瑞的燃油车与混动车型凭借智能化配置(如猎鹰智驾、Lion AI语音),形成了对日韩竞品的降维打击。

当一辆12万元的瑞虎8 Pro能在智利实现L2+级智驾时,其产品价值已远超代步工具,成为“移动智能空间”。

奇瑞的崛起印证了一个朴素的商业真理:长期主义者的胜利,从来不是靠风口上的狂奔,而是靠对核心能力的持续深耕。无论是28年如一日的发动机研发,还是15年智能化的马拉松投入,抑或24年全球化的步步为营,奇瑞始终在“慢变量”中积蓄爆发力。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