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卓驭科技AI首席技术官陈晓智博士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表示,卓驭科技将加快布局L3、L4级自动驾驶。2025年,公司将重点预埋相关硬件,包括视觉摄像头、激光雷达及主备控制器,以满足冗余架构需求。软件功能则需待算法优化和安全接管率提升后,在特定场景逐步应用,预计还需2-3年落地。

2025年被视为L3级自动驾驶的关键年份。工信部计划发布L3认证制度,允许车辆在高速或特定城市道路使用,并推进产业化发展与上路试点。北京、武汉等地的条例也将明确L3车辆上路责任。

与此同时,小鹏、蔚来、广汽等车企也在积极布局。小鹏计划2025年下半年实现L3能力,并在2026年推出L4车型;理想汽车目标在2025年实现L3,其MindVLA大模型将与i8车型同步推出;广汽集团则计划在2025年四季度推出首款L3车型,并在2026年推出更多产品。


1、卓驭科技L3级别自动驾驶落地有时间表吗?

陈晓智:今年我们将重点开发L3、L4级自动驾驶的硬件,包括控制器和传感器,满足冗余架构需求,其中传感器配备视觉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控制器采用主系统与备份系统设计。下一步是软件功能落地,但还需时间,所以今年先预埋硬件,为后续落地做准备。预计行业趋势也是先预埋硬件,待算法优化、安全接管率和效率提升后,再在特定场景逐步释放L3、L4功能。

2、在全民智能驾驶的背景下,未来自动驾驶成本是否还有进一步下探的空间?是否会推动更多平价车型搭载高阶智能驾驶功能?

陈晓智:全民智驾理念与卓驭普及高阶智驾的目标一致。

过去几年,我们不断推动这一目标,2023年将无图高速领航功能下放至10万元左右车型,2024年又将记忆城市领航功能下放至同价位车型。如今,“智驾标配”成为行业共识,我们也将深化合作,助力客户轻松实现智驾功能标配。

在成本方面,我们关注城市领航功能的优化。目前,使用7V摄像头搭配32 TOPS算力平台即可实现城市领航,相比常见的高成本方案更具优势,能帮助客户在推动智驾功能标配时更轻松。

3、卓驭曾提出智驾硬件可插拔更换,如今鸿蒙和赛力斯也在尝试智驾硬件升级并建立改装站。请问卓驭未来是否会将这一想法正式落地实施?

陈晓智:这个方向我们已经实现了。例如,在保持传感器(如7V摄像头)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算力芯片从32TOPS升级到100TOPS,从而进一步提升功能体验。这种方案支持PintoPin替换或整车替换,无需更改其他传感器或接插件。我们已经向客户提供了这一方案,预计今年上半年部分车型将完成相应升级。

4、您认为供应商和车企的协作模式未来将发生哪些结构性的变化?在哪些技术环节上会有一些深化合作的可能?

陈晓智:卓驭作为供应商,合作模式灵活,可在硬件、软件和算法等层面提供定制化方案。我们能为客户提供交钥匙方案,也可单独提供软件算法支持,或为自研团队提供工具链和部分算法。总之,我们会根据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合作选项。

车企自研趋势虽明显,但面临诸多挑战,未来自研比重将取决于产品迭代的速度和持续性。

5、如何看待不同厂商在车载激光雷达应用上的分化?能否介绍一下卓驭在激光雷达应用上的规划?

陈晓智:我们认为激光雷达的核心作用是提供冗余安全性,不同车企的配置选择受智能驾驶需求、整车成本、车型定位和市场宣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技术角度看,激光雷达主要用于提升安全性,如特斯拉FSD在国内的应用表明,其基础能力在常规场景下已很出色,无需激光雷达。但在极端场景(如夜晚逆光下遇到静止的黑衣人)中,激光雷达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对于L3、L4级别自动驾驶,是否配备激光雷达需综合考虑技术及其他因素。

6、特斯拉今年入华,我们与特斯拉FSD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陈晓智:卓驭与FSD并无直接竞争关系。特斯拉是OEM,我们是供应商,我们能够为国内OEM提供与FSD抗衡的智驾能力,帮助他们应对市场竞争。我们在国内的数据积累和适配进展具有优势。

此外,我们今年技术升级至端到端世界模型,功能体验显著提升,不仅能提供基础的安全舒适智驾体验,还能实现个性化驾驶风格和自然语言控制车辆行为,这种独特体验是包括FSD在内的其他智驾系统所不具备的,我们在这方面将展现独特优势。

7、您如何看待VLM(视觉语言模型)和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您认为VLA是否是自动驾驶的终极解决方案?

陈晓智:L3和L4自动驾驶与VLM或VLA技术无必然联系。其核心区别在于安全责任划分,而非功能差异。L3和L4要求系统接管率远高于人类司机,MPI需显著提升。端到端、VLM、VLA等技术只是优化接管率的手段,低接管率不等于达到L3或L4级别。关键在于安全责任转移,系统需有备份监管车辆,无论主系统采用何种技术,均不影响其是否达到L3或L4级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