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李俊儒
3月28日下午,四川大剧院内掌声雷动,全国第五届梨花杯四川省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展演及名家座谈会在此举行。陈智林、陈巧茹、肖德美、刘谊、虞佳五魏“梅花”与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围绕川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展开交流。
当天下午,随着川剧锣鼓敲响,来自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的青少年选手,一一呈现了《金山寺》《打饼》《劈棺》《活捉三郎》《六月雪》等经典剧目。从婉转水袖到铿锵武打,青年演员们以扎实的功底诠释着川剧程式之美。
展演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五位梨园名角儿通过智慧的碰撞,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勾勒出清晰路径。
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二度梅”得主陈智林以《草鞋县令》《梦回东坡》的创排经历为例,讲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演员,非常有幸和很多角色同根同生,能够跟很多角色共情。其实我们是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态,把老艺术家前辈传承下来的艺术表现,结合自己的体会,融入角色塑造中,找到一种厚积而薄发的情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解析、学习,把自己感悟到的东西,用最直白的方式与青年演员达成共情共识。
从中外融合的《四川好人》,再到春晚的《百花争艳》,成都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二度梅”得主陈巧茹分享了自己的“破圈”经验:“当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高科技的宣传途径来宣传川剧,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川剧本身的艺术魅力。”她结合自己的演艺生涯,寄语新生代川剧人才,“年轻演员要静下心来,不要想着一夜成名,否则这样的艺术寿命很短。真正的中华戏曲魅力一定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绽放的,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远、飞得更高。”
从艺从教46年的梅花奖得主肖德美,深谙川剧教学之道。在他看来,基本功是川剧学习的重要部分。“舞蹈有舞蹈的程式,书法有书法的程式,川剧也有川剧的程式。比如步法、水袖、折扇、团扇等等都有一套程式功法。戏曲的青年演员要通过练功,达到艺术为塑造人物服务。”在表演的同时,肖德美还走进200多所大中小学校开展川剧艺术讲座,“传承和传播同等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川剧不只有变脸,我们要让更多人走近川剧、了解川剧、爱上川剧。”
座谈会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主任刘谊、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虞佳也分享了她们从舞台到讲台经验与心得。刘谊结合《草鞋县令》《梦回东坡》等剧目,分享了产学研教的意义,“学生通过舞台实践,实现了从练功房到聚光灯的蜕变。”虞佳则聚焦基础教育个性化培养,她以川剧少年班为例,强调根据学生特质定制剧目课的重要性,“学好专业的同时,文化课也同等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图据四川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