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商业观察
文/浮萍
"咪咕数媒在内容上基于科幻IP的内容储备,以K12教育、银发人群需求为导向,聚焦校园、医院、图书馆等科普应用场景,以书、剧、课程等多种媒介形式联动推广,借助中国移动运营商独有的渠道分发优势以及自有的咪咕阅读APP,形成跨平台传播网络,通过包月会员模式,精准触达不同圈层用户,构建科普微短剧完整内容生态。"
中国移动咪咕数媒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马李永
这是中国移动咪咕数媒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马李永在"视听赋能科普未来”——知识就是力量行动启航科普视听论坛上的发言,简洁地概括了咪咕数媒在内容生态上的发力方向:作为短剧赛道的国家队成员,咪咕数媒在内容精品化和题材多样化上持续进行探索:不仅仅在“微短剧+科普”领域发力,还推出多种题材的精品化内容,如反诈普法题材微短剧《夕阳下的伪装者》、品牌微短剧《救救阿玲》、传统饮食题材微短剧《厨神》、关爱乡村老人微短剧《小狗来福》和乡村振兴题材微短剧《带领全村人致富》等。
这些精品内容打破了市场上题材同质化、流量化的趋势,不断拓宽短剧行业的发展边界,不仅给短剧内容带来了增量市场,也以文入化,给社会注入了积极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出了文化向善的传统精神价值。
咪咕数媒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有哪些可借鉴的出圈密码?文娱商业观察认为,理清这几个关键问题,对于爬坡期的短剧行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将会加速短剧行业跨山越海,走向更大规模的新阶段。
+科普、+养老、+文旅等,咪咕加速短剧题材走向纵深化
2024以来的短剧市场,依然延续着“热辣滚烫”的态势,从内容到平台,再到整个行业都迎来一波波惊喜,其市场规模总量也预计达到504.4亿(数据源自《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同比增长34.9%。
历史性发展机遇面前,文娱商业观察注意到咪咕数媒的发展尤为亮眼,作为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在2024年推出的“咪咕短剧”厂牌,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规模领先的短剧汇聚与分发平台,先后荣获首届微视听文艺盛典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荣获微短剧金鹏指数“全国微短剧发行平台TOP15”、“繁星闪耀”微短剧年度盛典获评“年度微短剧创作机构”“年度微短剧传播平台”等荣誉。
旗下出品的《小狗来福》《风华鉴》《我在巴黎当侠客》荣获首届微视听文艺盛典“优秀微短剧”等荣誉;《大年初六宜嫁娶》《她是解药》等30余部短剧跻身第三方短剧榜单,可谓是在口碑、热度和分账方面均有新的突破,展现了短剧国家队精品化的成果。
并且在这一年的探索发展中,咪咕数媒在短剧题材多样化上,跳出了行业同质化、流量化的怪圈,将创新的目光锁定到“微短剧+”的垂直赛道,比如“微短剧+科普”、“微短剧+养老”、“微短剧+文旅”等,将短剧的题材边界向纵深化方向推进,超越观众的内容消费期待,给市场创造了足够多的样本。
以这次论坛上提到即将打造的普法剧《回到三国当名医》为例,该剧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诊医师黄翔博士脑科学科普为基础,添加了轻科幻、历史悬疑等要素,将深奥的科学道理通过紧张又好看的冒险故事呈现出来。该项目还将与黄翔博士的科普直播、科普课程联动起来,为用户带来新媒体时代的全方位科普。
另外一部受到好评的关注农村老人的短剧《小狗来福》,将镜头聚焦在农村留守老人李秀琴和孙女瑶瑶以及小狗来福身上,凸显出当下代际隔阂、城乡留守、拐卖犯罪等现实痛点,突破了微短剧常见的扁平化叙事局限。据悉该剧上线第 2 天播放量便超过 1200 万,位列抖音热播榜第 4 名,连续上榜 4 天,播放量超 5000 万,全网播放量已突破 4 亿。
而在“微短剧+文旅”创新方面,咪咕推出了《龟城之永泰幻境》和《我有一座百宝屋》等多部文旅题材的内容。前者以形似金龟的西北永泰古城作为原型,将探险悬疑元素与西北民俗、科幻元素巧妙融合,既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故事,又推动了短剧文化与古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功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以及共青团中央影视中心 “百部传统文化精品微短剧” 系列,是首个将文旅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微短剧项目。
后者以湖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创作背景,将湖州市南浔古镇、大唐贡茶院、湖笔博物馆等自然和人文美景融入到剧情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湖州的文旅魅力,是短剧与文旅完美结合的有一个典型样本。在 “2024 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之夜” 上,该剧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创作计划第五批推荐剧目。
低调领跑,咪咕数媒做对了什么?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咪咕数媒能够在热度、口碑、商业化和题材创新等多方面取得如此的成绩,与平台自身的沉淀、能力扩展以及中国移动生态体系的助力分不开,文娱商业观察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内容方面入局早,深厚积累出超强的爆发力。咪咕数媒自2014年底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立足网络文学国家队,拥有深厚的作品IP、创作人才积淀。目前,咪咕数媒签约了《惜花芷》《陶三圆的春夏秋冬》等优秀IP,合作了管平潮、缪娟、麦苏等2万余位优质作者,其中《陶三圆的春夏秋冬》入选中宣部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有了数量多、质量好的网络文学IP土壤,咪咕数媒更是前瞻性布局了短剧赛道,先后发起了“繁星·沐光”1.0和2.0计划,加强内容的自制。截止到目前,咪咕数媒原创剧本生产已达到200多部,自制的精品微短剧也顺利上线超过100部。同时,在短剧汇聚方面,已引入100+家版权方,汇聚8000多部优质微短剧资源,与众多优秀的行业合作伙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增强了厂牌持续、稳定生产优质精品内容的能力。
二是渠道和运营商,建立独特的互联网+运营商生态。咪咕充分挖掘中国移动近10亿在网用户和丰富的渠道生态优势,紧扣“+流量、+产品、+数据”三大核心特色,对短剧包推广活动进行了全面升级,构建了覆盖互联网全渠道的发行矩阵;以及结合中国移动的自费套餐、网络流量以及会员权益,做好融合营销。
这对于当下发行渠道有限,营销方式单一的短剧行业来说至关重要,仅可以更精准实现现短剧和目标人群的细分匹配,全方位触达目标人群;还能给整个市场带来增量用户、资源。
三是在AI赋能方面,咪咕依托中国移动的深厚技术基础,推出了基于AI的智能制作体系,涵盖从剧本生成到视频剪辑的全流程智能化,标志着短剧创作进入了智能化时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首部AIGC科幻短剧集《盖亚算法》,以及以古武为主题的短剧集《机甲战皇》,借助AI辅助,大幅降低了短剧制作成本,缩短了制作周期。据悉,咪咕已经成功创作了80余部AI相关短剧,在AI与短剧的融合上已经领跑行业。
海量的剧本储备、顶尖的人才汇集、渠道的拓展、运营方法的创新、AI技术的提效,最后加上中国移动生态的全方位助力,帮助咪咕开辟了一条不唯流量、靠内容品质破圈的新路,不仅提升了平台的品牌影响力,还给行业带来了积极的正向示范。
这让外界更加期待在4月份即将举办的全民阅读大会上,咪咕数媒将承办第二届网络文学与微产业发展论坛,期待咪咕在短剧内容、运营和商业化等方面给市场带来更多惊喜,助力短剧行业从400亿的市场规模走向千亿市场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