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 3 月 6 日起,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进入第三阶段,即回撤阶段。在高平省原平县明心乡作战的 50 军 150 师 448 团,因军驻师工作组指挥有误,边清剿边回撤途中,3 月 12 日至 18 日在那嘎及其以北地区遭越军阻击、伏击,战斗失利,第一梯队(团前指、2 营、1 连、8 连)被越军围歼,542 人失散,其中 220 人被俘,这是整个十年对越作战史上最大的失利。
长期以来,2 营及 1 连、8 连是被哪方部队围攻的,一直众说纷纭。以下是根据越方材料所作的初步研究,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在北部边疆保卫战中,我们捉了好多战俘,有一个中国军队的山地连,他们主动向我们的队伍投降,我们都没费一颗子弹。还有消息称,这个连是按照支部会议的决定投降的,这在他们军队的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
这个连隶属于第 50 军 150 师 448 团,连长李和平、指导员冯增敏,还有党支部、排长,武器也都有。此外,团指挥所还派了付培德和龙德昶两位军官来加强指挥。全连共 104 人。
据被俘士兵所言,连队原打算深入我国领土,但因作战地图过时,他们对越南地形,甚至是正在北方山岳丛林战场作战的情况都两眼一抹黑,结果成了一群“迷路的孩子”。当到达高平省原平县明心乡时,队伍在一处山脊上停了下来,却突然发现地图和实地对不上。放眼四望,到处都是越南军队。
连长他们知道,没吃没喝的,打下去也没希望。所以就开了半天会,最后决定投降。投降是为了保存实力,以后回国。中国军队的连队真投降了,可具体情况和士兵们说的一样吗?
对于哪些部队参加了这场战斗,说法不一致。有人说是太原钢铁厂的民兵,有人说是明心乡当地的游击队。从几张被俘连队的照片来看,有女民兵持枪警戒的画面。那我们是哪支部队俘虏了这连呢?我们何时开始进攻的?一个山地连会自愿投降吗?
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媒体没有详细报道。后来想联系一些部队和退伍军人了解情况。但战争结束后,军事单位整编、裁撤……事件亲历者纷纷离开军队,转业复员到各地,找证人变得很难。
幸运的是,后来遇到了 1979 年在北太省军事指挥部(现为太原省军事指挥部)下辖部队服役的退伍老兵,得知在高平省原平县明心乡打败并俘虏中国军队的部队,是北太省第 4 营。同样通过退伍军人,与住在太原省的原北太省第 4 营的老兵范明雄先生取得了联系。
我是北太省军事指挥部第 4 营第 2 连第 1 排第 3 班的士兵,B41 火箭筒手。一开始中国军队进攻,我们北太省第 4 营就奉命增援边境一线。3 月 8 日,我们在那袍和中国军队激战,好多战友牺牲了。3 月 10 日,我们在高平省的养牛场阻击他们,战斗打了一整天,我们用迫击炮轰中国军队。他们遭炮击后,用无坐力炮和火箭炮还击。3 月 12 日晚上,中国军队开始北撤,战斗中我们损失了一些兵力。
范老兵说,有一个连的中国军队被俘虏了。当时,我们营、太原钢铁厂的民兵营和明心乡的游击队一起制定了联合作战计划,要把他们消灭掉。他们守在山上,山又高又陡,地形也很险要,侦察员都没办法靠近。正面攻打太难了,可能会有很多人伤亡。北太省第 4 营的指挥所已经把部队布置好了,准备进攻。我们有个政治指导员,以前是教汉语的,他就对着中国军队喊,让他们投降。北太省第 5 营也增援过来了。
3 月 14 号下午,有个中国兵举着白旗下山了。他们连队在山上大概有 100 人,还让我们派人去谈判。但营指挥员没同意谈判,只允许投降,要求是放下武器,别布雷,举着白旗,在山下排一列。
两名侦察兵奉命护送这名中国士兵上山找他的同伴。同时,我们也做好了战斗准备,以防他们有变。不一会儿,所有中国士兵都成群结队地出来了,一共有 104 人。岩石斜坡很陡峭,我们很难登顶,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爬上去的。在那里,中国军队能观察到这一地区的全貌,他们当然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部队和民兵正在进行战斗部署,还有刚集结的北太省第 5 营的大批人马。在他们之前驻扎的地方,武器都散落在各自位置。下午 5 点左右,所有投降的中国士兵都排好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