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以千里跃进大别山之策,远超蒋校长之战略谋略。此举令全盘局势转活,蒋则方寸大乱,国军优势不再。此等战略部署,唯天才军事家方能成就,今析双方高层谋略。
1947年7月23日,教员拟电令刘伯承、邓小平:舍弃后方,半月内直插大别山。此令4A绝密,极为紧迫。刘邓权衡利弊数日后回电,述及困难,盼待机而动。29日,教员再拟3A绝密电,直言陕北困境,催刘邓速行。
蒋校长1946年6月26日命国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启解放战争。他凭兵力优势占105城,但分兵把守致兵力紧张。1947年初,他将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陈诚总长亲赴徐州指挥,统领南北两大兵团共50万兵力,协同作战。胡宗南率25万大军攻陕北,教员果断撤离延安,转战陕北,面临重重困境。
我军面临巨大压力。军事劣势明显,经济极度困窘,粮食问题尤为紧迫。恶劣环境下,军人仅靠黑豆充饥,常饿腹。军民皆饱受饥饿之苦。
要破蒋校长重点进攻,需引出山东与陕北之敌。教员细研地图,发现蒋战略失误:重兵集东西,中原薄弱如哑铃,南京门户洞开。故决定出兵大别山,迫敌自救,此策乃形势所迫。
选择大别山因占领后可断蒋军津浦、平汉、陇海三线,东震南京,西迫武汉,掌控中原,威胁长江防线及以南,迫敌从山东、陕北回撤,扭转战局。
战略既定,谁担重任?原计划陈粟华东野战军分兵半数,即20余万挺进大别山,因其最近。然陈毅、粟裕面临重压,总兵力46万对国军50万,恐分兵后被国军压制,故难担此任。
接着是陈谢兵团,按教员指示渡黄河南进。陈赓受命与老同学胡宗南交锋,期望其“馈赠”枪炮与败绩,因陈谢兵团仅八万人枪,力量稍显薄弱。至此,仅剩刘邓大军。
刘邓见教员焦急,迅速回电:计划半月后行动。然而,提前于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已毅然启程,迈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步伐。
刘邓大军穿越黄泛区,渡过沙河,向汝河挺进时,蒋介石惊醒,急调大军南北夹击,撤陈诚职,亲任参谋总长赴前线。欲阻刘邓于汝河以北,但刘伯承英勇过河,称狭路相逢勇者胜。
8月27日,刘邓大军抵达大别山。此讯传至陕北,教员欣慰言道:“我们终于迎来转机!我军首次实施战略进攻!”
教员喜悦有因:陈谢兵团于伏牛山区灵活作战,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扩展大别山北解放区。刘邓、陈谢、陈粟三角布局,牵制蒋军南线过半兵力,彰显教员战略高超。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令蒋介石头痛不已,也惹恼了美国人,他们指责蒋介石无能。面对司徒雷登,蒋介石保证:我将亲征刘伯承,誓将其击退!
大别山成为了蒋校长瞩目的中心,这给刘邓大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教员心急如焚,誓阻国民党军南下,解刘邓大军之困。他频电爱将粟裕,要求力战以减压。9月7日下午,粟裕发起沙土集战役,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及山东抽调四师增援。
在教员的关心下,晋冀鲁豫军区迅速调派10、12纵南下大别山,同时11纵与华东野战军10纵护送新兵、康复官兵及大批弹药、药品、银元前往该地。
然而,刘邓大军面临的挑战接踵而至。敌情依旧严峻。11月下旬,蒋介石任命白崇禧为五省联军总司令,率40余万大军及数百架飞机围困大别山,并邀冈村宁次为顾问。
刘邓大军既需应对国军围剿的严峻挑战,又需克服根据地建设中的重重困难。
刘邓认为大别山区空间有限,粮食匮乏,不利于大军行动,故不宜在此集结重兵。因此,他们决定避敌锋芒。12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按计划分兵,各率部队撤离。
1948年1月,教员觉大别山问题未解,欲再袭蒋校长心脏,以分其兵,解刘邓之困。遂电告粟裕,率华野3纵队渡江南进。粟裕建议速打歼灭战,教员采纳。
刘伯承率第一纵队挺进淮西,数战后使淮河成为中原解放区内河,并与陈粟、陈谢在平汉线会师。白崇禧见状,调13旅围剿,却因此解除了大别山的围攻。
一个月后,邓小平带领的部队成功走出大别山,与刘伯承汇合,这一行动标志着蒋介石围剿刘邓大军的计划彻底落空。
公正而言,蒋校长实施的重点进攻策略本身无误,但遗憾的是,他未察觉策略漏洞并及时补救。其败给教员,在所难免。英雄们为解放事业的伟大牺牲与贡献,永载史册。
请大家为英雄点赞。点击加号,继续聆听朱哥讲述独特的历史故事,感受不一样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