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世纪末现代登山运动拉开序幕,高山便成为了人类探索极限的精神象征。百余年里,攀登者的脚步从未停歇,一座座高山被勇敢者踏足。而作为世界最高峰的珠峰,无疑是无数攀登者心中的一颗明珠,吸引着无数勇士前赴后继。
又是一年珠峰季即将拉开序幕。今年是中国人登顶珠峰65周年。每当我们的思绪触及珠峰,总是能想起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攀登史。我们发现,后来一切关于攀登“不屈不挠”精神的讲述,都离不开那个起点。如今当我们去往巅峰,依旧是去往那座承载着勇气、梦想和不屈意志力的精神殿堂。
撰文|April
编辑|谷子
设计|Manny
图片来源|品牌官方及网络
· 本文为「户外探险OUTDOOR」原创内容 ·
梯子精神
1960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高山也成为国家荣耀的争夺之地。在中国,一支肩负着艰巨使命的四人队伍正在第四次高山行军中。他们这一次的目标是突击珠峰主峰。
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登山领域更是白纸一张。登山队员们在山上使用的装备极其简陋,很多装备都是找其他国家借的,高海拔攀登技术也不成熟。可以说,唯有必须登顶的坚定信念鼓舞着他们在如此窘迫的条件下,毅然决然地踏上这段未知征程。
▲ 1960年三位登顶队员之一,贡布使用的羽绒服。摄影/宋明蔚
5月24日,攀登进入了最为关键的一天。
上午9时,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四名登顶队员开始向主峰进发。中午12点时,他们到达“第二台阶”。这里被视为登顶世界之巅的最后的死亡天堑——一道20多米高的岩壁,其中最困难的要数最上面的4米多,几乎是一道垂直的冰面,攀爬时没有任何着力点,四个人的冲顶被卡在了这里。
在多次尝试攀爬都以失败告终,四人陷入绝境之时,刘连满灵光一闪,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却又悲壮至极的方案——搭设人梯。
这个想法前无古人,在那样的高度上,实施起来更是危险重重。但是,为了实现为国登顶的目标,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屈银华打头阵,但是他实在不忍心穿着满是钉子的高山靴踩在战友的肩上,便脱下了靴子,只穿着单薄的袜子踏上了刘连满的肩头。这个决定后来使他失去了十根脚趾,甚至险些丢掉性命。
借助刘连满托起的高度,屈银华打下了钢锥,第一个爬上了“第二台阶”顶部。紧接着,刘连满又将贡布、王富洲先后顶了上去。最后,上面的三个人放下绳子,合力把刘连满拉了上去。此时,时间已是下午5时,他们耗费了将近4小时才爬上这4米岩壁。
翻上“第二台阶”后,距离顶峰仅一步之遥。然而,由于在“第二台阶”托举队友耗费了太多力气,又长时间在前方开路,刘连满体力严重透支,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再也无法继续前行。王富洲三人将他安置在了一处避风的地方休息,并把所剩无几的氧气留下一瓶,准备回程时再来接他。
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三人在极度缺氧、身体虚弱的情况下,站在了珠峰之巅。当三人从峰顶下撤时,氧气瓶只剩下20多升氧气,他们将最后一点氧气分着吸完后,扔掉了空瓶。下撤的路上,他们找到刘连满,让他们感动的是,刘连满强忍着身体痛苦,把上山时队友留下的氧气保存了下来,并写下一封遗书。
▲ 第二台阶的铝梯,也被誉为“中国梯”。
这段悲壮的珠峰故事,被后来人称为“梯子精神”。当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向珠峰发起冲击时,为了让后来的攀登者能够更安全顺利地通过“第二台阶”,队员们借助屈银华当年打下的钢锥,在“第二台阶”最难攀登的岩壁上架起了一座近6米的金属梯。截至2008年奥运圣火登顶珠峰时,约有1300名国内外的登山者通过这座梯子成功登上世界之巅。这架金属梯被人们尊称为“中国梯”。
从1960年的“人梯”到这架“中国梯”,它们所承载的,绝非仅仅是登顶的荣耀,而更像是一个精神符号,是人类在极端困境下所爆发出的惊人勇气与担当。在这场关于攀登的叙事里,它从来告诉我们的都不是抵达巅峰的结果,而是个体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要在自我内心架起一种可能的鼓舞。
而这一跨越也不仅仅是攀登工具的更新换代,更是攀登精神在时代演进中的深刻蜕变。
对巅峰的向往
在20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攀登珠峰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几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恶劣至极的自然环境、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以及雪崩等危险随时可能发生,这需要攀登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强大的体能、精湛的攀爬技巧和顶级的装备支持。这也决定了只有极少数经过长期严格训练、拥有丰富高海拔攀登经验和强大身体素质的专业登山者,才有机会走向珠峰。也因此,珠峰攀登故事在最初,或以英雄叙事为主,或充满对家国情怀的寄托。
但时代的发展如汹涌浪潮,进入20世纪末和千禧年后,攀登运动逐渐从精英化的小众运动走向大众化。登山不再仅仅是少数派的专属冒险,也逐渐成为了普通大众挑战自我、追寻梦想、突破极限的一种可能性。其中,1994年喜马拉雅山脉传奇登山探险家罗塞尔·布莱斯创立HIMALAYA EXPERIENCE(喜马拉雅探险),无疑是这一伟大变革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2012年,中国户外品牌探路者与HIMALAYA EXPERIENCE(喜马拉雅探险)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出HIMEX系列产品。为了确保HIMEX系列产品能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发挥出最佳性能,探路者将产品带向雪山之巅,对产品性能进行了严格测试。2013年,全新HIMEX喜马拉雅探索系列首次亮相亚洲户外装备展便一鸣惊人。
最终,HIMEX系列产品凭借着可靠的性能,成功支持了2020年的珠峰高程测量任务。攀登队员们在测量中穿着的,正是探路者HIMEX系列喜马拉雅连体羽绒服。这件羽绒服填充了900+高蓬拒水优质白鹅绒,面料采用耐磨超轻材料,其强度与降落伞材料的强度相当,防寒又耐用。
▲ 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
此外,登山队所使用的冲锋衣、保暖内衣、手套、帽子、面罩……这些从头到脚的保暖装备,以及帐篷、睡袋、登山包、防潮垫等攀登露营装备,也都来自探路者品牌。这些产品陪伴着测量队员们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无论是面对狂风呼啸的恶劣天气,还是在极度寒冷的高海拔环境中,它们始终保持着稳定可靠的性能。
HIMEX系列是探路者品牌专门为探险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喜马拉雅地区高海拔山峰)研发定制的尖端户外装备,能够在极寒、极风、极雪等极端恶劣条件下,为探索者提供安全防护,完成对地球三极的探索。
从罗塞尔·布莱斯受到埃德蒙·希拉里的激励,心中萌生出攀登的念头,到探路者为了实现对巅峰的向往,与罗塞尔携手创造HIMEX系列,再到HIMEX系列产品成功支持地球三极探索,这一路历程无一不是对巅峰的深深向往与崇高致敬,是“以巅峰为证”的生动而有力的诠释。
攀登精神从英雄叙事到普通个人叙事,从不惜一切代价的孤勇决心到成人之美的宽广胸怀,是一场伟大的进化。如今,越来越多的雪山爱好者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纷纷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攀登之路。
当极限精神回归人间
中国西藏登山队,堪称中国攀登界的王牌之师。
他们多次成功登顶珠峰,在无数大型的攀登活动中屡获佳绩,也为中国攀登事业赢得了无数赞誉和尊重。源于同样的理念,早在2019年,探路者便与中国西藏登山队、圣山探险、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达成了战略合作。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装备赞助,也是深度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
在与登山队的一次次协作和沟通中,探路者深入了解这些登山队员们在攀登过程中的痛点和实际需求。走下高山的探路者团队,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使产品更贴合高海拔攀登的复杂环境和特殊要求。
2024年,探路者推出全新HIMEX喜马拉雅探索系列中国梯冲锋衣。这件经典之作正是从1960年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时搭建的“人梯”和1975年在第二台阶成功架设并矗立33年之久的“中国梯”中汲取灵感,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伟大的攀登精神,巧妙地融入产品设计中。中国梯冲锋衣在2024年荣获亚洲户外装备大奖,这不仅是对产品本身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国攀登精神传承的见证。
如今,在中国人登顶珠峰65周年之际,探路者全新的HIMEX系列专业户外装备矩阵及全地形叠穿模块震撼登场,再次吸引了全球攀登爱好者的目光。
该系列的每一件产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严格测试和反复优化,凝聚了探路者对攀登的深厚热爱。比如,HIMEX中国梯轻量3L硬壳冲锋衣,它以中国脊3D动态剪裁,体现着探路者致力于打造中国攀登者专属版型的目标。产品正面山形分割线错位设计,高度差33mm,是在致敬“中国梯”屹立珠峰的33年。
自2024年首次登场以来,HIMEX喜马拉雅探索系列中国梯冲锋衣持续助力圣山探险高海拔攀登任务,支持全年核心攀登季队员5000米以上人均穿着时长超700小时,全年队员穿着总计超200人次,堪称历经巅峰验证的高海拔硬核装备。
2025年,HIMEX喜马拉雅探索系列专业户外装备矩阵全新发布,更是紧密呼应了“以巅峰为证”的主题。它们不仅将继续陪伴攀登者挑战极限,向着更高的巅峰勇敢进发;也在极限精神回归人间的时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攀登的新篇章——它呵护着每一位山地爱好者的梦想。本年度探路者的产品矩阵,将覆盖从内搭T恤到高海拔连体羽绒服,满足了高海拔攀登与春夏季轻量化快速徒步、登山、骑行、越野跑等户外运动的广泛需求。
除了可靠的装备支持,这次产品矩阵更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挑战、勇敢去探索的精神力量。无论是专业的登山运动员,还是普通的户外爱好者,都能在HIMEX系列产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
回首过去的65年,从1960年中国登山队惊心动魄地搭建起“人梯”,到如今更多户外爱好者在这种精神鼓舞下走近雪山,攀登精神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进化。它从最初的无畏牺牲,逐渐演变为享受攀登。
而探路者作为这一精神进化历程的见证者,将不断创新,提供更多优质产品,让攀登精神在大众登山运动爆发的年代,激励和守护着更多的人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向着人生的巅峰不断攀登。
你觉得国产户外装备
现在做的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