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同?何以大同?
大同是一座城,大同是一个梦。
大同历史最辉煌的部分在民族融合,大同地域文化最核心的特质在于融合文化。历史上发生在大同地区的诸多事件,足以影响和改变中华文明的基因与进程。
△大同古城
“胡服骑射”不单是一项军事制度改革,更是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一次深刻融合。
“白登之围”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胡汉和亲”,昭君出塞就是汉匈交好的华彩乐章。
北魏“太和改制”改汉姓、着汉服、说汉话全面汉化,堪称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最为彻底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得胜堡
明代“隆庆和议”,蒙汉互市、胡汉杂糅、渐习华风,从此和平友善长达70余年。
而明清大同茶马古道上清脆的驼铃,再次奏响了民族交融的和谐乐章。
从远古人类的发祥流转,到历代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大同这块热土以全剧本的形式呈现了我国北方地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二
千秋一镜胡汉月,万古九重大同天。
大同最辉煌的历史在北魏。当年,拓跋鲜卑人走出嘎仙洞,走出茫茫林海,之后一路南迁,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驻牧,在辽阔的蒙古高原纵横驰骋,进而肇建魏于盛乐,全盛于帝都平城,迁都洛阳并光宅中原,其以“飞蛾扑火”之势,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谱写出一曲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丽史诗。
△嘎仙洞
北魏是兼收并蓄的大熔炉,魏都平城同样是海纳百川的大容器。1500年前,这里官僚文士、儒道沙门、能工巧匠、租赋商贾风云际会,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肤色不同服饰不同语言的人汇流成海。
三
当云冈石窟的希腊柱式遇见龙门石窟的德瓶纹,当响堂山的“东方维纳斯”遇见“青州微笑”,敦煌莫高窟中外日神、月神同处一室交相辉映,我们读懂了文明交融的壮阔诗篇。
△云冈石窟第10窟
而云冈石窟本身就是鲜卑文化、汉文化、西域文化等多元文化、多种文明的汇流。石窟中的印度佛塔、希腊式廊柱、波斯式忍冬花纹、中式斗拱……无不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高度融合。
△云冈石窟第20窟
云冈石窟是印度佛教造像在中国达到的第一个巅峰时期,创造的云冈模式彰显浓郁的国家化多民族特征,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响堂山石窟等。
这些石壁上的山河,胡风汉韵,异彩纷呈,恰是多种文明的交流、汇流、合流。
四
寻访穿越千年的草原都城,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探访辽上京临潢府遗址,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探访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并到辽上京博物馆和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寻访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实证。大同华严寺与辽宁义县奉国寺隔空对话,宏伟的辽代古刹融会契丹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唱响多元文化交融的壮歌。
△华严寺大雄宝殿
鲜卑、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一路走来的勇气和民族智慧如骏马奔腾,他们建立起了跨越长城南北的政权,让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入了空前活跃的时期,并在大同这片土地驻足,将其作为都城或陪都,继续着一幕幕促进各民族守望相助、和谐共生的历史剧。
五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面是故乡。
长城是古代十分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同时也是民族关系调节器,有学者称它是兄弟之间的院墙。
△镇川堡长城
大同堪称是长城博物馆,赵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明长城像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无声地讲述着烽火狼烟熏染的曾经往事。
处于农牧交错带的长城,多数时期是南北东西各民族广泛交往、密切融合的纽带。西汉时期,“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摩天岭长城
魏晋初期,乌桓、鲜卑常于长城关口与中原互市。盛唐,河西长城一线的驻军成为过往商旅安全的保障,有了长城的护佑,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扩大,民族间交往交流日益密切,各民族间的冲突与碰撞最终成为团结与融合。汉墓中的胡人牵驼、魏碑里的汉姓胡名,都在诉说长城内外多数时候不是对立的世界。
六
山岳祭祀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祀典,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下一统”“君权神授”的儒家政治理念,是历代帝王彰显皇权、强化国家认同的一条途径。
△泰山脚下的岱庙
山东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泰山脚下的岱庙,岱庙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每逢改朝换代或太平盛世,皇帝都要举行封禅大典,告成于天,以彰显王朝统治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浑源恒山
古北岳在河北保定大茂山,清代起,北岳从河北曲阳大茂山移祀到浑源恒山。标志着浑源恒山的祭祀,正式上升为国家祀典。
山岳祭祀蕴含着多少民族和合、天下一统的密码。
七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有个很有名的“三岔口”论断,“张家口是中原与北方古文化接触的‘三岔口’,又是北方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双向通道。”大同,就在这个“三岔口”与双向通道之上。
△桑干河畔
山河四省是华夏文明最为重要的发祥地,从桑干河畔的许家窑人到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从二里头的绿松石器到马家窑的彩陶器,从红山玉龙到殷墟甲骨,从草原青铜到大汶口文化,每一次相遇都让文明更加璀璨。
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多元一体,孕育中华民族,一部中国史就是文明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大同城市风貌
当我们仰望同一片星空,共读“天似穹庐”的诗句;当五十六个民族的手掌共同托起中国梦——千年交融的血脉,正在续写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辉煌史诗。
文:冯 桢
来源:大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