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 "自然之物:失真与共鸣"主题分享会在上海库布里克书店举办,李健、金恒立、吴永志等嘉宾从社会学、影像、文学等多个角度切入探讨现代化浪潮下民族文化的失真与共鸣现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播与消费的现状,分析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思考如何在失真中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在共鸣中寻找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李健、金恒立与吴永志的学术对谈
00后作家吴永志就自己创作的小说《邬日艮》展开分享。主人公邬日艮是来自草原的默尔索——草原根源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使这个蒙古族青年难以摆脱“局外人”式的虚无感。吴永志透露,小说原型源自友人兄长的真实经历:一位退伍返乡牧区青年在婚恋压力与代际冲突中的精神困境。加缪的虚无主义是永恒的问题,“但草原教会蒙古人用强悍的精神力对抗物质贫瘠”,吴永志如此阐释创作内核。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藏族文化研究者李健以唐卡为切入点,提及在年轻画师的创作中,传统的唐卡图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全新主题的创作使传统绘画形式介入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反思。在李健看来,这种基于实践性、主体性和反思性的超越是唐卡的灵魂,也是民族文化存续的关键。策展人金恒立则聚焦于影像的表达。他从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最后一部电影《雪豹》谈起:牧民与雪豹冲突的叙事,呈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信仰与现实的生存压力之间的张力。
现场观众体验沙嘎游戏
学术对谈结束后,现场观众体验了蒙古族特色沙噶游戏。沙嘎(蒙古语意为“羊拐骨”)是一种将食用后的羊后膝骨洗净风干、打磨制成的天然骰子。四面的凹凸纹理分别象征骏马、骆驼、绵羊、山羊,对应不同的点数,由此衍生出多种玩法。抛掷之间,观众得以触摸到原生态的草原之物,同时感受游牧民族对自然馈赠的极致利用。
随后的“不插电音乐会”上,独立音乐人巴特尔与蒙古族音乐爱好者祁子泰带来蒙古族音乐表演。吉他与马头琴、冒顿潮尔等民族乐器配合,呼麦呈现蒙古族经典民歌,为现场观众营造出草原旷野与都市霓虹交融的沉浸式声景。
不插电音乐会上,巴特尔与祁子泰合奏蒙古族民歌
本次活动是原野计划(MIN Project)的一部分。该计划是由生活在多个国家和城市的年轻志愿者支持的实验项目。从2015年开始独立和联合招募乡村调研/体验行程,开展分享会、工作坊和展览等活动,旨在联结城市与乡村,在当代社会中探索和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原标题:《双重变奏:在共鸣中寻找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栏目主编:王娜 文字编辑:冯久庭
来源:作者:何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