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政策

生态环境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表示,生态环境部于当日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点评:这一举措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我国除火电行业外的高排放行业,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高。将这些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可通过“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方式加快出清落后产能,推动行业从“高碳依赖”向“低碳竞争力”转变,助力行业走出“内卷式”竞争模式。其次,此次扩围有助于完善碳定价机制,丰富市场参与主体,提升市场活力,降低全社会碳减排成本。此外,碳市场还将催生新的产业机遇,推动碳核查、碳监测、碳咨询、碳金融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

商务部:今年我国将重点培育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

3月27日上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2024年,商务部会同各地方、各相关部门深入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7000多万台(件)绿色智能汽车、家电、家居产品进入了百姓生活。今年,商务部将在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基础上,重点推进首发经济、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四方面工作。

点评:首发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涵盖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等经济活动,能够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引领消费潮流,推动产业升级。数字消费则依托数字技术,涵盖数字文旅、智能设备等新场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绿色消费和智能消费则将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优化,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环保、智能化产品的需求。

ESG发布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ESG发展联盟首届会员大会举行

3月27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ESG发展联盟首届会员大会暨企业ESG实践交流研讨会”在上海市松江区举行。本次会议以“新质领航绿色发展科创驱动‘双碳’战略”为主题,会上宣布江苏银行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ESG发展联盟第一届理事长单位并为其授牌,同时江苏银行发布专项金融服务产品“G60绿色惠企贷”。

点评:此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ESG发展联盟首届会员大会的召开,标志着长三角地区在绿色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会议紧扣国家“双碳”目标,通过联盟机制整合区域资源,推动ESG标准落地。未来需关注ESG标准统一性、政策延续性及中小微企业覆盖度,以确保联盟真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

在生态环境部3月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介绍,我国建成覆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能够以真实、准确、全面的监测数据,“数”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点评: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迈上了新台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通过天空地海一体化的监测布局,我国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精准识别和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推动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守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ESG投资

ESG投资图谱明晰绿色债券与ESG基金规模显著增长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ESG投资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据Wind数据,截至3月24日,我国ESG债券存量规模约13.20万亿元。其中,绿色债券占比达43.65%,社会债券占比56.09%,可持续发展债券及转型债券合计占比0.26%。存续ESG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达8182.29亿元,其中,ESG策略产品规模占比36.42%,环境保护主题占比22.72%,社会责任主题占比15.94%,其他类型占比约24.92%。

点评:这一数据反映了中国在ESG投资领域的快速进步和市场认同度的提升。政策的加速驱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行业转型的迫切需求,共同推动了ESG投资的繁荣。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显著增长,以及ESG公募基金的持续扩容,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也为高碳行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ESG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邱慈观:ESG本土化没有捷径,需容忍“慢”,也要抓住“快”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ESG30人论坛成员邱慈观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ESG本土化没有捷径,需容忍“慢”,也就是数据积累、认知迭代、政策磨合得慢下来;也要抓住“快”,比如“双碳”目标倒逼金融创新,乡村振兴催生社会价值投资的快速信号。

点评:邱慈观的观点为中国ESG投资的本土化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既强调了基础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指出了在政策和市场机遇下的快速行动方向。这对于推动中国ESG投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全球气候合作面临四大命题,坚定多边主义重构行动范式

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举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与方案”分论坛。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论坛上表示,当前国际气候合作面临四大关键命题,国际社会需以更清醒的认知与更务实的行动推动全球气候议程。这四大命题包括:多边主义是气候治理不可动摇的基石;能源转型已进入不可逆的轨道且是系统性变革,需在技术、政策与市场层面形成合力;气候融资亟需发达国家兑现历史责任,国际社会需创新融资工具;碳中和目标需打破贸易壁垒的桎梏。

点评:这些观点不仅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务实的行动指南,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担当。

ESG行动

北京市立法保障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在3月26日上午由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这一条例将从今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北京市将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和生物质能、氢能的推广应用。

点评:《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的通过和实施,是北京市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条例的实施将为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供法律保障,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