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任明超

从使用源自阳光与海风的电到见证咖啡渣与塑料瓶制作低碳“咖啡衫”……过去几天,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名代表又一次齐聚博鳌东屿岛,感受博鳌“绿”。

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张军在年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初步核算,本届年会实现了“碳中和”办会目标。年会期间,海南宣布,会址所在地东屿岛“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实现全面“零碳”排放。

绿色,是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面子”,更是“里子”。除每年发布一份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旗舰报告外,年会设置议题也含“绿”量十足。来自全球政界、工商界、学界的参会代表为能源转型发声,为应对气候变化出招。

“应对气候变化,不作为的代价比采取措施的成本要高得多。”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副总干事海伦娜·麦克劳德走访过多国,她参与撰写并发布年会旗舰报告《博鳌亚洲论坛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5年度报告——应对气候变化:亚洲推进绿色发展》(以下简称《报告》)。

在她看来,通过绿色转型应对气候脆弱性、推动经济增长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亚洲正在开辟一条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的增长新路径,即绿色增长新路径。

这名专注绿色增长的研究者首次来到中国,她说,在现有政策推动下,中国有能力实现制定的碳排放目标。“中国采取大量措施,寻求低碳且具有气候韧性的经济增长机会,创造绿色就业,减少贫困,增强社会包容性。”

“只在会上谈可持续发展是不够的”

“全球能源转型是不可逆转的,在实现全球碳中和之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中止。”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多次在博鳌探讨国际气候合作。在此次年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与方案”分论坛上,刘振民表示,今年是《巴黎协定》签署10周年,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美国第二次退出《巴黎协定》,这使得《巴黎协定》的进程面临挑战。

但他同时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会持续推进,“这一进程是由成员国的政治意志、市场力量和科技三个因素共同推动”。这位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还在参与另一场高端对话中呼吁“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给它们信心”“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最终落实”。

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仅17%进展顺利,近一半的目标“进展甚微或一般”,超过三分之一的目标“停滞不前或出现倒退”。该报告提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依然存在,冲突不断升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日益严重的气候异常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如果不进行大规模投资并加大行动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仍将遥遥无期。

“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应对所有挑战,如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在会上谈可持续发展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跨边界合作、跨行业合作、跨工业合作。”印尼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统筹部长阿古斯在上述高端对话中提到,三方面区域合作非常关键,即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源转型与数字化转型。

在他看来,转型绿色能源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我们必须动员起来进行绿色投资,创建机制使可持续能源可负担、可扩展和具有包容性。”

十年前,阿古斯的父亲参加了200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当时年会的主题是“亚洲寻求共赢”。同年,印尼和中国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定。“我们双方的关系(从2005年)进入了双边合作的新篇章,2013年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阿古斯说,如今探讨世界转型中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当时的成果为基础,要意识到危机的不确定时刻就是行动更大胆、思考更深入的时刻。

亚洲机遇惠全球

实际上,作为全球人口最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多的地区之一,亚洲不仅对绿色技术有广阔市场需求,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开发禀赋。阿古斯期待的“行动”已在一次次绿色技术迭代创新中发生。

《报告》写作团队成员、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晓晨注意到,绿色技术投资方面,近年来亚洲清洁能源的投资热潮不减,其中中国以6500亿美元的投入引领全球1/3的份额。在技术创新方面,2023年中日韩三国的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总数超过12万件,占全球的2/3。

“这意味着亚洲不仅在资金投入上表现突出,在技术创新上也正在重塑全球格局。”李晓晨认为,在中日韩带动下,亚洲从过去单纯技术接收方的角色,变成现在全球清洁技术的提供方和重要贡献者。

《报告》显示,亚洲在新兴绿色技术领域进展迅猛,有望成为先进电池材料、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潮汐能、绿色氢气、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以及数字碳管理等领域的领头羊。以锂离子电池技术为例,它是交通电气化的关键,其全球供应链主要由中、日、韩三国主导。在绿色制造方面,中国目前85%的新能源产能来自可再生能源,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亚洲各国的合作愈加紧密,技术交流也将愈加频繁。”李晓晨相信,未来亚洲在全球绿色技术革命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将重塑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把目光望向亚洲、共享亚洲发展机遇的还有来自澳大利亚的福德士河集团执行董事长及创始人安德鲁·福瑞斯特。他在上述高端对话中谈到中国生产的绿色钢铁,“价格跟其他国家一样,但是生产过程对公民没有危害,是绿色的”。

“这样一个商业模式是可行的、经济的,而且要利用大量技术,靠技术驱动生产,我们正在把这个技术用在澳大利亚。”安德鲁·福瑞斯特说。

以绿色技术创新为起点,共享共建的能源转型合作空间在亚洲和世界拓展。在年会期间预告明年将在海南推动绿氢交易的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传卫说,过去15年里,中国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了很多能源开发难题,比如在高原山地、台风海域、沙漠地区发展风电,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为东南亚、东亚地区提供更普惠的新能源转型方案。

博鳌常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认为,碳中和已成为世界新的增长模式或引擎。他以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组件为例解释,其发电成本只有煤炭的50%,中国太阳能企业在沙特建立的太阳能电站发电成本为一度电1美分。“这些都是高性价比的产品。”朱民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碳中和技术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希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