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的背后,其实是为了保住房地产和银行,而不是引发通胀,你明白其中的缘由吗?
截至去年年底,现存的消费贷总计21万亿,经营贷有24万亿,两者相加共45万亿。在这45万亿当中,超过30万亿在2020 - 2021年期间,被用于购买房子或者房地产经营。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消费经营贷呢?
这都因为疫情。2020年,为了帮扶个人和中小微企业,发放了这些贷款,其年化利率仅在3.3% - 3.9% 。当时房贷利率大概是5%左右,而且房价还在上涨。于是,好多人就用这笔资金,要么凑首付买了房,要么把房贷置换了。
很多房地产企业也变相拿到这笔贷款用于经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2020年出台房地产三道红线,不给房企贷款后,房价还能涨到2021年年底才见顶,就是这30万亿消费经营贷在起作用。
这些贷款期限最长是5年,今年刚好到了第五年,集中还款的时间到了。今年有15万亿的经营贷到期,5万亿的消费贷到期,总共20万亿资金需要偿还。但大多数人还得上吗?很难,因为钱都压在房子上拿不出来了。全国房地产市场贷款总额高达38万亿,如果这20万亿到期还不上,出现违约,银行的钱就收不回来,法拍房会迅速增多。
现在很多房子法院都处理不过来,得排队,甚至让银行自己先处理,可银行也处理不了,这些就会变成不良资产,进而影响银行的业绩报表。要知道,A股还靠着银行股撑着呢。而且这些房子要是陆续进入法拍程序,价格一个比一个低,对房地产止跌回稳也不利。
所以,只能给这些贷款续贷或者换贷,把贷款期限从5年延长到7年,同时将利率降到最低2.4%,目的就是帮他们化解债务,稳住这20万亿。这和去年化解地方隐性债的做法如出一辙。去年把年化利息8%、贷款期限两年的地方隐性债,置换成利息2%、周期5年以上的地方显性债。为什么要化解地方隐性债呢?
因为隐性债大多是地方城投从银行借的,这些钱都投在了基建和房地产上,化解隐性债本质就是为了保住房地产和银行。今年的消费贷不也是如此吗?就是给之前的消费经营贷续命,防止房贷违约,本质上都是为了保住房地产,避免银行出现系统性风险。
由此可见,消费贷并非主要贷给普通人。要是你把消费贷当成救命稻草非要去贷款,银行其实很不情愿。银行靠什么赚钱呢?
靠净息差,也就是收入减去支出,具体来说就是贷款利息减去存款利息的差值。放一笔消费贷,平均利息是2.9%,这是银行的收入;平均存款利息年化是1.6%,这是银行的支出。收入减去支出,即2.9%减去1.6%,净息差是1.3%。看起来银行能赚1.3%,收入好像还可以,但这不是银行实际到手的钱,还得减去银行的经营成本,才是真正的净利润。
银行的经营成本都有哪些呢?
第一,人员工资和租网点的费用,大约占0.3%;
第二,银行放出去收不回来的钱,平均不良率是1.5%。
两者加起来,银行的经营成本是1.8%。1.3%减去1.8%等于 - 0.5%,这才是银行到手的净利润。也就是说,银行每放一笔消费贷就要赔0.5%。不光赔钱,消费贷还是违约率最高的一类贷款,因为它没有任何抵押,完全凭个人信用。
所以,银行不愿意亲自开展这个业务,都让别人来干。比如你接到电话:“你好,我是银行信贷部的,需要贷款吗?”
这人真的是银行员工吗?其实不是,大多是中介。银行正式员工才不会为了一笔小额消费贷去大海捞针地打电话呢,这种活都是中介在干。中介负责找客户、审查资质,他们挣的是手续费。
除了中介,银行还会把消费贷外包给类似某某借条、某团这样的网贷平台。银行只负责提供资金,虽然挣得少,但没有风险。要是钱收不回来,都由这些网络平台承担。网贷的年化利息平均在15%左右,即便有要不回来的钱,高利息也能覆盖他们的损失。
现在银行亲自做消费贷业务,本身这贷款就不是面向普通人的,而且银行之前也没大规模做过,那怎么办呢?
为了省事,就一刀切,只针对那些在银行系统征信良好、有社保、无负债、有资产的人,给他们2.6%的消费贷。只要不符合要求,直接就不贷。所以才出现符合要求的人不需要贷款,需要贷款的人却不符合要求的情况。着急贷款的人,就只能去找中介或者网贷,而贷出来的钱也大多拿去还银行了,也就是借新还旧。
就像日本,零利息贷款搞了30年,不仅没有引发通胀,反而出现了通缩。在收入没有增长的情况下,现金永远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