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最近消费贷的话题被传得神乎其神,甚至有点被妖魔化了。对于那些负债累累的人而言,消费贷仿佛成了救命稻草。比如说,现在房贷平均利率在3%左右,而有的消费贷最低能到2.58%,他们就想着可以用消费贷来给自己降低房贷利率,还觉得没必要再依赖银行。还有人觉得,现在黄金和股市行情好,消费贷利息不到3%,这可是难得的暴富机会,能薅国家羊毛,于是就想利用消费贷去投资。

为此,我花了一上午时间,给主流银行挨个打电话仔细询问,得出的结论是,大家的想法实在太天真了。

首先,所有银行都明确表示,消费贷不能用于任何投资,也不能借新还旧,房贷自然也不行。可能有人听了会暗自偷笑,觉得这些规定只是表面说说,实际操作上可以绕过去。

但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来了,虽然大家都在说消费贷利息在3%以内,最低能到2点多,但实际上,主流银行贷款的利息区间在3.8% - 12% 。网上那些宣称能以超低利率,比如2.58%贷出来的消息,确实是真的,但并非谁都能拿到这个利率。

有银行客服跟我说,这种超低利率是叠加贷款优惠券之后的实际利率。可到底什么人能得到消费券,又在哪能看到这些消费券呢?

银行客服回应说,这是内部系统筛选出来的,具体依据什么规则筛选,客服也不清楚,只说是系统规定。从其他银行客服的回应中,能大概了解一些思路,贷款利率高低、能不能贷到款,要综合考虑贷款数额、还款时间、个人征信、工作等因素。

所以,千万别看到有人在网上晒出2.58%的利率,就以为自己也能贷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贷款利息都高于房贷,至少在3.5%以上。这样看来,想用消费贷置换房贷或者买房,先不说违规风险,单从利率上就不划算。

再说说用消费贷投资,这同样是违规行为。我问了几家银行客服,如果消费贷可以取现,我把现金分给朋友,让他们用自己账户去投资,不就能规避系统监测了吗?

客服们的回应都差不多,他们首先强调这是违规行为,虽然确实存在这种漏洞,但要知道,咱们终究是拗不过银行的,买家永远没有卖家精。你这就好比在老虎身上拔毛,侥幸没被发现,只是老虎暂时不想搭理你。一旦形势有变,银行分分钟就能查出来,一旦被查处,所有资金都会被冻结。

抛开法律风险不谈,这种做法也不具备可操作性。金融监管总局前几年规定,个人消费贷最多能贷50万,最长贷7年。就算能贷到这笔钱,数额也不算高,50万拿去还房贷或者投资,在这两个领域里,能起到多大作用呢?能实现暴富吗?显然不太可能。

有人说实际贷款上限不止50万,比如某行最高可贷100万,但实际上你只能先贷50万,剩下50万需要线下办理,而且这部分钱约定只能刷卡消费。并且,能享受最高额度的,要求工作单位在银行白名单内,注意,是工作单位,个人条件再好都不行。

至于什么样的单位能进银行白名单,大家心里也有数。所以说,真正想搞投资的人,看不上消费贷这点钱;而那些缺钱想用消费贷投资的人,可能根本贷不出来,就算贷出来,利息也很高,这种情况下拿去投资,大概率是要赔钱的。

所以,传说中用消费贷还房贷或搞投资,从现实角度看,根本不存在套利空间,不仅很难贷到比房贷便宜的钱,对于能顺利拿到贷款去投资的人来说,也犯不着为这点钱违规,还担着风险,实在不划算。

还有人担心消费贷会引发大通胀,咱们中国人确实很怕大通胀,但消费贷要引发大通胀,需要很多假设条件同时成立才行。首先,消费贷得大规模用于借新还旧、投资,比如还房贷、投资股市或黄金等。

但实际上,刚才已经分析过,这种假设基本不现实,去银行问问就知道,根本贷不了那么多,而且这都是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大多数人没这个胆量。

其次,就算借新还旧或投资,还得保证一定能赚到钱。就像我前面说的,那些指望着靠消费贷这点钱去冒险投资的人,大概率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这类人群的认知水平,投资很难赚到钱。虽说现在网上到处是股神、黄金神,但即便黄金和股市真的处于牛市,普通人依旧可能赔钱。

就拿我做投资会员服务来说,2024年初我就告诉会员,黄金长期趋势是震荡加剧、增速上移,普通人想赚钱可以选择定投。但一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有会员跟我说,即便在牛市里,自己还是赔钱,因为老是忍不住瞎操作。所以,牛市并不意味着你就能赚钱。

再说说房贷,别以为消费贷就一定比房贷省钱。一方面要考虑法规风险,一旦被查出来,后果得自己承担;另一方面,就算能完美规避风险,且真能贷到低于房贷利息的消费贷,可大家都知道未来大概率会继续降息,降息后,房贷利率会随之下调,但消费贷利率是固定的。也就是说,虽然眼下消费贷利率看似低于房贷,但持续降息后,消费贷利率可能反而比房贷更高。

综上所述,消费贷大部分还是应该用于消费。消费意愿并不取决于贷款额度和利率高低,而是在于有没有工作、工资有没有涨、职位有没有提升。所以,消费贷会导致大通胀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今年我国整体通胀水平大概在0.5%左右,去年是0.2% 。要是简单的消费贷就能引发大通胀,那通缩问题早就解决了,日本也不会有所谓“失去的二十年、三十年”了。

一个关于消费贷的简单常识,却在互联网上引发了这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才是整个舆论环境真正该反思的地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