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诚
老话讲木本水源,人皆有根。我的老家是无锡东门外、距离市区七八公里的北坊前蠡港村、民国时期三蠡乡政府驻地(清朝后期开始蠡港村也写做蠡鿍村),全村都姓周,都是始迁祖惟信公的子孙,村子在明朝永乐初年形成,一直到2008年拆迁,我们这一支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六百余年。
在蠡港繁衍生息的六个世纪中,周氏一族始终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时刻不忘先祖的优良传统,世祖亢公在南宋咸淳年间考中进士,面对外敌入侵,奋勇抗争、誓死不降,然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在押解途中自裁殉国,终杀身成仁。其子泰公饱读诗书尤善春秋,他面对国仇家恨宁死不仕元廷,在武进怀德南乡隐居并教授乡闾,故在乡间享有盛名,得到了大儒宋濂老夫子的称赞。泰公次子、迁锡祖思文公同样饱读诗书,儒雅重义,与无锡城内的名士张飞卿徐仲祥同以义望于乡。祖孙三代人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向后世子孙完美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真谛。
思文公长子庭公精于岐黄,在彼时也有一定的名望,曾孙辈中的月窗公便继承了庭公的高超医术,成为了当时享有盛誉的名医;思文公三子衡公在明洪武年间因一篇《江源说》而获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擢升为右正言。关于他的结局有两种:一是徐祯卿的《翦胜野闻》里记载因失期被朱元璋借机处死;二是根据明黄瑜《双槐岁钞》记载,周衡死于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大案。衡公死后埋在了石塘西山,清嘉庆年间又增祀在惠麓报忠祠。
虽然几百年间蠡港没有出过进士,但生活倒也平稳安乐。村子东北部的夹蠡河往东流经周家湾至梅村直通鹅湖荡口,南流直入坊前伯渎河,向北连接九里河至查桥到常熟,大河小浜,纵横交织,帆影橹声,常年不断,水上交通极为便利。民国时期西仓名人蔡子平修筑了东亭到西仓的可行车马的大马路(俗称东仓路),向东走大路经张公桥到梅村西仓,向西经官路直通东亭、无锡,南往芝藤棚下、陈家桥、坊前,北走小王岸头、戴巷去查桥,道路通畅,四通八达,地理环境优越,自然风光优美,俨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致,民风淳朴,无忧无虑,不追名不逐利,令人好生羡慕。
早在乾隆年间蠡港就已有工商业萌芽,有为之人创办“班船”载客载货,往返锡城,将农产品销往锡城、城中日用商品带回乡间,并在蠡港开市设街。至咸丰年间,蠡港巷路里商铺林立已成街市,一派繁华景象。解放后新政府号召大生产运动,给蠡港带来了更大发展,到1956年,蠡港商店林立,街市在附近乡村颇有名气。当时蠡港所在的三蠡乡私人购置的戽斗船数量在东亭区最多,亩占戽斗船只的比例是无锡地区最多的一个乡,蠡港成立的供销分社也成为东亭供销社在乡村级最大的一个分社。
故乡的夹蠡河
在平淡度过明朝统治进入到清王朝时期,我们家族厚积薄发,也涌现出了一些人才,有文臣有武将,有科技工作者有教育工作者,有经商的有从医的,不一而足,直至现今。
笔者的十三世祖道兴公开启了笔者一脉入仕的先河,家谱记载道兴公“国学生、例授承德郎、候选布政司理问”。国学生是指在国子监肄业的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国子监生。承德郎为正六品文官封赠,属于文散官之一。布政司理问则是藩司衙门下属的理问所的长官,主要负责掌勘核刑名案件,设理问、副理问、知事、提控案牍若干员。总的来说道兴公虽然品秩较低但也算是功名在身了。十二世祖廷琯公也是国学生,例授修职郎(正八品文官封赠,文散官之一),公生平为人耿直、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为乡里所称道,平日里乡亲们只要有争论就会找到廷琯公来处理,对于最后的结果众人都心悦诚服,邻里矛盾也化为乌有。十一世祖允恭公,例授修职郎貤赠儒林郎(从六品文官封赠,文散官之一),公平时热心慈善,助人为乐,团结亲族,一大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乡里人都以贤者称赞!
十世祖龄公,国学生敕授修职郎貤赠儒林郎诏徴乡饮介宾——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清朝的乡饮宾分为乡饮大宾、乡饮僎宾,乡饮介宾、乡饮众宾四个级别。县府每年从财政支出十两官银用于举办“乡饮大宾”活动,以弘扬其风节,彰显社会和谐温惠,其声势犹如清代康乾盛世在皇宫举办千叟宴一般隆重。龄公为人处世谦逊有礼,生活中勤俭持家、勤学苦读,于诗文方面小有成就。龄公还将平日里积攒的钱财用来购置田产,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九世祖学茂公,国学生例授修职郎,公继承了其父谦逊有礼的性格,攻读诗书,乐善持家,将家业治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学茂公胞弟学芬公也是国学生,平日里刻苦研读、勤劳朴实,娶到了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探花邹奕孝的同胞姐姐。学茂公幼弟学芳公亦为国学生,平日里与兄长一道勤学苦读、治家勤俭严谨,家业渐大。八世祖国栋公,国学生例授修职郎,与乃父一样的谦和有礼、乐善好施,是乡里有名的热心肠。
七世祖廷琛公,国学生敕授修职郎诏徴乡饮介宾,公为人忠厚老实、一身正气,平日里锄强扶弱、卑己尊人,有苦有难都是自己一人独自承受,而有了喜庆之事则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因此也深得乡亲们的敬重。娶妻钱氏为登仕郎文川公次女,善解人意、蕙质兰心、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教子有方。
六世祖潢公,国学生例授修职郎,公平日里对自己要求甚严,为人稳重、不怒自威,所以平时大多不苟言笑、出言谨慎,但难掩心底的热心肠,乡里有不好抉择的事都会找潢公裁决,经他之手处理的事没有人不服气的,故在乡里威望甚高。潢公胞弟裕堃公对待双亲孝顺至极、治家严谨、精通周易、兼善诗文,乡试成绩名列前茅只可惜生不逢时未能中进士第。娶妻钱氏国学生锦春公长女,心地善良、贤良淑德、温文尔雅、事亲恭顺、相夫教子、育子有方。
裕堃公长子铿公勤读诗书、刻苦钻研医学尤精妇科,学成后悬壶济世、救死扶伤、闻名邑中,配武进县西盖村国学生赵氏晴川公长女,秀外慧中、深明大义、坚贞不屈,在洪杨之乱中投河殉节,叛乱平定后被官方恩准入祀忠节祠。潢公和裕堃公的堂弟泰培公夫妇、谦培公夫妇、德培公和福培公也因在洪杨之乱中以身殉国而入祀忠节祠。
五世祖季鐄公作为潢公幼子并无功名在身。兄弟四人只有长兄伯镛公是国学生例授修职郎的身份,但兄弟间兄友弟恭,平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虽然身处洪杨之乱的时期,但一家人同心同德,相守相随,面对乱世后的重建,大家齐心协力乐观向上,破败的家园又得以修复。
季鐄公长嫂钱氏为国学生矞堂公长女,平日里虽是寡言少语,但与伯镛公琴瑟和鸣,且为人正直、孝敬长辈、申明通义、不染纤尘。季鐄公的堂嫂钱氏为儒林郎玉峰公三女,享嵩寿102岁,也是我们村有文字记录以来的首位百岁老人。在寿登百岁之时,当时的段执政还送了一块《美意延年》的匾额,权当寿礼,成为乡里的美谈。
伯镛公次子云颺公跟随自己的母舅、孟河派名医钱厚甫学习医术,享誉一时。而他的孙辈遗生公则在清末民初举家迁往苏州,在那里做起了粮米生意,赚了钱后在老的苏州人民医院旁造了三进三开间的大宅子。
高祖父锦培公是家境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因其染上抽鸦片的恶习,将先前积累的家产除了祖宅悉数败尽,一个小康之家逐渐变为贫困之家,高祖父也因为吸食鸦片而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当时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至亲接济,一个是高祖父亲弟锦荣公,彼时在雪堰桥洋泽村开办药店,生意尚佳,衣食无忧,略有盈余,锦荣公将一部分的盈余寄回老家,用来接济家里的侄子,他将一兄一弟的两位侄子视为自己亲子,竭尽所能为他俩提供资助但又不求回报,并且还将自己名下的田产全都赠予长兄一家,笔者的曾祖父也将叔父当作父亲一样,尊敬地称呼叔叔锦荣公为爷叔。再一个就是高祖母娘家,高祖母钱氏是无锡城中中市桥人士,临河的房子到解放后还在,她们家属于无锡钱氏堠山支。
根据钱氏家谱记载,高祖母是绳武堂钱锺书的堂姑母。现家里的老人还记得自己年幼时曾去到七尺场的钱氏绳武堂去领取一种叫香港绒的布料,拿回家中做了一身新衣裳。高祖母娘家家境优渥,出嫁前高祖母就是管账的当家人,她的亲侄在南门地区开办了九新布厂。当初每隔一段时间钱家就会用船将物资送到蠡港的老家,线路大致就是走城中直河出南门,入伯渎河再转入夹蠡河到蠡港村。得益于两家的接济,日子虽然不似之前富裕但一大家人能够温饱,已是不易。
曾祖父福裕公,出生之时已家道中落,加上小时候因为错误的治疗方法而失去劳动能力,无奈之下只好利用自家的老宅开办茶馆,赚取日常开销之资,维持家用,曾祖父遗传了其母亲管家算账的计算能力,无需算盘便能精准计算出客人的消费金额,十数年间从未出错。曾祖父虽然身体状况不佳,但与先祖一样也是个热心肠,他是我们村义务消防队的敲锣报更人,只要发生火灾听到报警声,曾祖父就会敲锣疾呼,引来众人共同灭火。村上的老人至今还记得1963年春天的大火,白天本已经被扑灭的大火到了夜晚又死灰复燃,因为是深夜,所以曾祖父发现的时候已经火势很大了,曾祖父顾不上身体上的劳累,四处奔走疾呼,还叫来了木水龙,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成功扑灭大火,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曾祖父在收到他亲叔赠予的田地后,种田的重任就由曾祖母一力承担了。
曾祖母唐氏小妹出生于宣统二年,也是家里最后一位出生于封建时代的老人。曾祖母本是胡埭谭庄人,家境原本也很富裕,据说家里有田地99亩,但因其父好赌输光了所有的田产,曾祖母作为家中长女便去到胡埭附近的雪堰桥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后经锦荣公介绍嫁到我们家。面对破败的家境、困难重重的局面,曾祖母从不怨天尤人,反而积极乐观,凭着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为这个家努力撑起了一片天。
然而,原本平静的生活到抗战时期便被打破了,家中仅剩的老宅也被日本侵略者两次纵火烧为灰烬,曾祖父也险些命丧日本兵手里,全家失去了栖息之所,无奈之下只好暂时住在同宗家里。曾祖母不愿寄人篱下,便举债造屋,农忙时候下田耕地,其余时间便养蚕。没几年的时间曾祖母就还清了欠款,新房子也完工了,虽然没有老宅的六进深,但也总算重新有了栖息之所。笔者记得房子的构造与城中钱氏的绳武堂那一进几乎无二,甚至连高度都相差不大。平时曾祖母不仅要下地干农活,更是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曾祖母自幼心灵手巧,会利用家中为数不多的食物做出令人垂涎的本地特色美食,最多的时候曾祖母要照顾家里的四代人,从婆母钱氏到自己的孙辈,在外人看来这是苦不堪言的重负,但在曾祖母看来则是乐事,因为四世同堂本就罕见,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便是世间最幸福美满的事了。
曾祖母与曾祖父一样也是热衷公益的性格,民国三十二年家族续修宗谱,设局于蠡港村,来自四面八方的宗亲汇集于蠡港的仁本堂,曾祖母不但照顾好自家的四代人,而且更是积极投身于修谱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家谱的续修提供了自己的力量。老人家一生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在曾祖父去世后一个人住在乡间老屋,打理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在农闲时候才会住到城里的子女家,享受天伦之乐。一位九十岁仍在田间劳作的老者在当时也是震惊了不少人。得益于曾祖母勤劳能干、持家有道,家里的日子过得温暖充实,毫不夸张的说曾祖母就是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没有曾祖母家里家外的辛勤付出,这个家将不复存在!老人家也在耆寿九十一岁那一年的丰收时节寿终正寝,正应了那句老话“头顶菊花黄,脚踏稻杆桩,死么死得好辰光。”。在一年多前,老人家就已是五世同堂了,此亦为人世间的无上福报了!
我祖母施氏凤珍于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出生在常熟西门湾,祖籍海门。祖母家境贫寒,从小就学做手艺活来赚钱贴补家用,祖母幼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上学,有一年家中收成尚好,祖母便去学校上了一年学,但也仅仅只有一年,因为家境很快又破落了,祖母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到了十三四岁,祖母便前往上海打工挣钱,第一份工作就是照看小孩。祖母对工作一直都是认真负责,雇主家对祖母十分满意,他们家的小孩也十分喜欢与祖母的相处,但长期在外的祖母也非常思念家中的亲人,有时候一封家书便是祖母最大的慰藉。
彼时的江南地区开办了不少工厂,常熟也开办了家庭纱厂,祖母想进厂的愿望便与日俱增,最终成功进了纱厂成为了一名纺织工人,然而好景不长家庭纱厂被无锡庆丰纱厂合并,祖母只好来到无锡。到了举目无亲的地方,祖母依旧兢兢业业的工作着,虽然也想家,但养家的重担促使她不断前行。纱厂的待遇比较稳定,祖母家里的境况也因此有所好转。嫁到我们家后,祖母一如既往地克勤克俭,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三年困难时期,祖母自己省吃俭用,把节省出来的粮食都给了家里的老人孩子,先祖所倡导的“卑己尊人”在祖母身上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祖母的一生是坎坷的,好不容易度过了困难时期,家境稍稍好转之际,祖母却查出了恶性肿瘤,在六七十年代,这样的疾病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全家充斥着悲伤的氛围,当时还年幼的父亲说了一句“姆妈不会有事的”,既像是安慰也像是预言。祖母经过积极治疗竟然战胜了病魔,这在当时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二十多年后祖母再次查出恶性肿瘤,对于我们而言又是一个晴天霹雳。抑或是祖母平日里积德行善有福报,老人家又一次战胜了病魔,一生当中连续两次战胜不治之症,即使放在当下也殊非易事,不得不感慨祖母好人有好报。祖母一生积德行善、扶贫帮困、热心公益,不计回报的付出更为世人赞叹,也为后世树立了崇高的标杆!
时移世易,时代的年轮已进入21世纪,家族的故事大部分只留在了家谱之中,还有一小部分光荣事迹能够口口相传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那雨水如同是对先人无声的思念,化入大地通往另一个世界,告慰在那里的亲人们。人虽不在但精神永存,会激励着今人不断前行。因缘际会彼此成就一段旅程,有长有短有顺有逆,而在旅途中遇到的一切都将是不忍割舍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周诚,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周氏分会成员,北坊前蠡港村后人,本地历史文化爱好者。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