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王仙芝一样,钱镠也是个私盐贩子。

在唐朝,贩卖私盐是犯法的,但没办法,不卖私盐,他们就活不下去了。

后来,唐朝开始加征赋税,百姓苦不堪言,于是纷纷揭竿而起。

这个时候,黄巢也选择了造反,他之前屡试不中,无法出人头地,对朝廷十分怨恨。

再加上,黄巢是私盐贩子首领,手下人马众多,具备造反基础,所以选择富贵险中求。

与黄巢不同的是,钱镠虽然也是私盐贩子,但只是个小喽啰,挑着扁担到处贩卖私盐,赚不到几个钱,手下也没有人。



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决定了钱镠无法像黄巢一样揭竿而起。

不过,从本质而言,黄巢是个野心家,钱镠却满脑子忠君爱国思想,这注定他不会选择造反。

975年,钱镠投奔石镜镇守将董昌,跟着董昌一起攻打黄巢起义军,因为战功卓越,他当上了镇海军节度使,董昌则当上了镇东节度使,两人分据浙西、浙东。

当时,趁着黄巢起义造成的天下大乱,各地藩镇纷纷大力发展自身势力,他们拥兵自重,甚至相互攻打,吞并其他藩镇的地盘。

可以这么说,当时但凡有点实力的人,都想当割据一方的土皇帝。

董昌也是这么想的,黄巢起义平定之后,他请求朝廷封他为王,却遭到了拒绝,他便很生气地上书朝廷说,“朝廷负我,吾奉金帛不赀,何惜越王不吾与?吾当自取之!

于是,董昌就在89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越罗平国”,并任命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

钱镠得知此事后大惊失色,赶紧给董昌写了一封信,说“与其关起门来当皇帝,与九族、百姓同受涂炭,不如当一个节度使,能得到终身富贵!现在后悔还来得及,你赶紧向朝廷谢罪!

钱镠担心董昌不听自己的,便又带着数人到越州,对董昌当面进行劝说,董昌这才知道是自己做事草率了,于是赶紧向朝廷谢罪。

但是,唐昭宗已经生气了,他任命钱镠为浙江东道招讨使、彭城郡王,让其率军讨伐董昌。

这个时候,钱镠就面临一个抉择了,毕竟董昌是他的恩人,他如果讨伐董昌,就是忘恩负义。

不过,钱镠最终选择听唐昭宗的话,他认为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感情都是次要了。



经过一番征战,钱镠取得了胜利,董昌兵败自杀,唐昭宗顺势让他兼任镇东节度使,又加检校太尉、中书令,赐铁券,恕其九死。

如此一来,钱镠就占据了浙东、浙西之地,成为盘踞在浙江富庶之地的强大藩镇势力了。

当时,唐朝已经名存实亡,被几个大军阀控制,比如朱温、李克用、李茂贞等人,他们各自拥兵自重,盘踞一方,又相互攻打,争夺地盘,基本上没人听唐昭宗的。

在此乱世当中,钱镠与其他藩镇不一样,简直是一股清流。

就在其他藩镇纷争不断之时,钱镠除了平定内部反对势力,以及抵御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进攻之外,几乎停止了一切对外征伐,转而对内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采取了一系列保境安民的策略。

在钱镠的治理下,浙江一带安定平稳,百姓生活富足,幸福指数非常高。

能够放下个人野心,把忠孝仁义、万民生计摆在第一位,钱镠的胸怀和境界,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随着全国局势的不断恶化,钱镠愈发意识到,就自己那点地盘和人马,根本不足与其他藩镇,尤其是中原藩镇相抗衡,与其做当皇帝的美梦,不如先保住自家性命,保一方安宁,也未尝不是一件功德。

907年,朱温篡唐建梁,钱镠的部下纷纷劝他趁机称帝,但他不为所动,他不想因为自己的个人野心而让浙江百姓生灵涂炭,于是主动向后梁称臣,被朱温封为吴越王、诸道兵马都元帅。

后来,前蜀、南吴、南汉、闽等国纷纷自立称帝,他们都劝钱镠顺势而为,也称帝建国,他却笑着回答说,“此儿辈自坐炉炭之中,又踞吾于上邪!

钱镠虽然拒绝称帝,但为了不招致别人的怨恨,所以与周边各国保持友好往来,以兄弟相称。



923年,钱镠被后梁封为吴越王,吴越政权正式建立,他便设置文武百官,地位等同皇帝,对外却继续向后梁及后唐称臣。

932年,钱镠去世,享年81岁。

钱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可以通过他的遗言来了解。

钱镠善于治国,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他在遗言中留下“十训”,也就是给子孙们的十条要求,饱含了他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智慧,其中前三条是这么说的:

1、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
2、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
3、要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如违吾语,立见消亡。依我训言,世代可受光荣。

这三条主要讲的是钱镠的国家观念,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要求后世子孙“心存忠孝,爱兵恤民”,为了避免百姓遭遇战火,后世子孙应该奉中原王朝为主,必要的时候还应纳土归降。

自古以来,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系自身统治地位,子孙后代能够传承万代乃至无穷,无不用强权压榨、驱使百姓,哪怕发起战争,致使生灵涂炭,也在所不惜。

钱镠却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江山社稷放在第二位,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他甚至可以放弃江山。

这样的心胸和境界,别说满地饥狼饿虎的五代,就是放眼古今中外,也没几个人比得上。

钱镠的遗言也被称之为“武肃王遗训”,在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大,也让吴越钱氏家族成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钱镠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钱元瓘、孙子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相继在位,按照他的遗训要求,子孙们先后向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称臣,并继续奉行保境安民的策略。

在吴越历代君主的努力下,浙江经济发展十分迅猛,是五代十国当中最安定富庶的国家。

948年,钱弘俶继位为王,历经后汉、后周两朝,国内相对稳定,但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赵匡胤继位之后,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发起了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等政权。

北宋的崛起势力很强,这让钱弘俶意识到,赵匡胤或许就是所谓的“真主”,于是他及时调整策略,不只是向北宋称臣,而且开始听从北宋的调遣。

为了不招致北宋的打击,钱弘俶开始更加频繁的向北宋纳贡,而且使者的规格不断攀高,他甚至将儿子送到宋朝当人质,他本人也曾多次到汴京拜见赵匡胤。

975年,应赵匡胤之邀,钱弘俶出兵帮助宋军攻打南唐,一举灭掉了南唐。

南唐灭亡前夕,李煜曾给钱弘俶写过一封信,说南唐一旦灭亡,吴越必将唇亡齿寒,钱弘俶也将沦为亡国之君。

但是,钱弘俶并没有回应李煜,而是派人将李煜的信送给赵匡胤,并派遣五万精兵帮助宋军攻打南唐。

随着南唐的覆灭,吴越屏障尽失,孤悬南方,随时有被宋朝出兵灭掉的风险。



到这个时候,钱弘俶深知吴越亡国是迟早的事情,但他的家族统治浙江数十年,说实话,他还是有些不甘心的,他很想用向北宋称臣纳贡的方式,来延续自身统治地位,就像对待五代那些国家一样。

当然了,赵匡胤肯定是不允许吴越继续存在的,正如他在灭南唐之前所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南唐在卧榻之侧,其灭亡之后,吴越就与北宋相邻了,又何尝不是卧榻之侧呢?

只不过,吴越相对顺从,赵匡胤认为能不动武就不要动武,毕竟吴越不那么弱小,打一仗得死不少人。

976年春,赵匡胤给钱弘俶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钱弘俶带着王妃孙氏、世子钱惟濬入朝接受册封。

诏书传到吴越之后,钱弘俶十分恐慌,于是他找高僧延寿询问南唐灭亡后吴越的走向,延寿告诉他八个字:“纳土归宋,舍别归总”。

延寿的话让钱弘俶有些动摇,再加上他不敢违背赵匡胤的诏令,于是带着老婆孩子及大量礼物来到汴京,受到了赵匡胤的热情接待。

钱弘俶来到汴京之后,赵匡胤实施了一系列拉拢策略,当然这些策略都是在暗示他,要早点纳土归宋。

具体而言,赵匡胤为钱弘俶营建了规模浩大的府邸,给予钱弘俶以臣子最高礼遇,钱弘俶可以“剑履上殿,诏书不名”,其夫人孙氏也被封为吴越国王妃。



钱弘俶在京期间,赵匡胤多次宴请他,还让他与皇帝赵光义、赵廷美以兄弟相称。

等到钱弘俶即将离京时,赵匡胤又耍了个花招,他将臣子们关于扣押他、逼迫他献地的奏章,偷偷拿给他,让他在回去的路上再打开看。

在回去的路上,钱弘俶打开了奏章,看得他汗流浃背,更加坚定了纳土归宋的想法。

但是,不久宋朝就发生变故,赵匡胤暴毙而亡,赵光义继位为帝。

由于不确定赵光义是否会贯彻赵光义对待吴越的政策,所以钱弘俶选择按兵不动。

不久,赵光义下诏册封钱弘俶为尚书令、兼中书令、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此来安抚钱弘俶。

978年,随着天下逐渐平定,赵光义开始着手解决吴越问题,他下诏让钱弘俶入京,钱弘俶便再次带着家眷来到汴京。

当年四月,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入京,献出泉州和漳州,得到了赵光义的善待。

这一事件对钱弘俶的触动很大,他想起了先祖钱镠的遗训,又想起了延寿的遗言,最终决定放弃个人利益,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采取“重民轻土”之举,决定纳土归宋,将所辖十三州,共计55万户百姓和11万余军队,悉数献给宋朝。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吴越归宋”或者“纳土归宋”,是吴越钱氏家族创造的一个伟大壮举,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



当时,在长江以南,唯有吴越国治下百姓免遭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之苦,这就为五代十国乱世之后国家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当中,习惯把那些在战场上为国征战的将士当作英雄,其实吴越钱氏的功德要比他们大得多,因为他们避免了战争流血,用牺牲自我的方式维护了和平和统一。

历史上,又有几个君王能像吴越钱氏这样主动走下历史舞台的,即便到了亡国的最后阶段,他们也要号召军民以保家卫国的名义拼死一搏,而不是先考虑百姓的死活。

在那个充满了战争流血的乱世当中,吴越钱氏可谓鹤立鸡群,他们不抢地盘,也不称帝,始终向中原王朝称臣,恪守了忠孝之道;他们以百姓为念,努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维维护百姓的利益,他们可以主动献出统治权。

反观五代十国的那些君主们,又有几个人是真的“民为先,社稷次之”呢?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百姓死活,贸然发动战争,致使生灵涂炭,国家走向衰败、凋亡。

在五代十国的数十年间,整个中华大地,除了吴越之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到战争当中,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口锐减,经济出现倒退。

即便到了北宋,赵匡胤将战争的性质上升到统一全国的高度,他也难以避免将建立赵氏王朝的私念参杂到战争当中,无数人为此流血牺牲。

只能说,这些人的心胸和境界,跟吴越钱氏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由于吴越纳土归宋的伟大壮举,让吴越钱氏不但受到了北宋君臣的高度评价,后世之人也为此膜拜了一千多年。

钱弘俶归降宋朝之后,带着全族三千余人到宋朝生活,赵光义感念他的功劳,于是册封他为淮海国王,并对其全族进行妥善安置。

其实,那些被宋朝灭掉的国家,其君主的结局大多不好,比如后蜀孟昶和南唐李煜,他们都莫名其妙地死掉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人为了自身统治地位,对宋朝进行了军事对抗,造成了流血牺牲,而且不被信任。

但吴越钱氏就不一样了,他们是真心实意归降宋朝,没有半点作假,也没有任何人怀疑。

因此,钱弘俶的结局很好,988年60岁的时候才去世,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吴越钱氏家族在北宋继续享有崇高地位。

比如,北宋在编篡《百家姓》的时候,将皇族赵氏列为第一,排在第二的竟然不是皇亲国戚,也不是功臣勋贵,而是吴越钱氏。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吴越钱氏纳土归宋,受到了全国百姓的一致拥护,在朝野口碑也很好,堪称除赵氏之外最显赫的家族。

当然了,吴越钱氏的显赫,也不完全因为纳土归宋之举,还在于优良家风的传承不衰。

前文提到,钱镠去世前留下遗训,他的子孙无不以遗训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绍续家风,绵延文脉,造就了吴越钱氏一门世代家风谨严、人才兴盛的传奇。

宋朝时期,吴越钱氏一族其实人才济济,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都有建树。

只不过,由于吴越钱氏身份、地位特殊,所以他们无法真正进入到决策层。



即便如此,宋朝皇帝依然称赞说,“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可见吴越钱氏一直忠心宋朝,践行了心存忠孝的祖训。

到了明清时期,吴越钱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开始出现一些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人物,比如钱谦益、钱曾、钱大昭、钱大昕、钱松、钱杜、钱棨等人。

到了近现代,吴越钱氏子孙已有百万之巨,开始出现人才井喷,文坛硕儒、科技巨擘云集,海内外院士以数百人计。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他们是科技领域的巨人,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还有钱复、钱穆、钱钟书、钱玄同,他们是文学、教育和思想领域的大家,影响也非常深远。

当然,吴越钱氏参政的人也有,比如钱其琛,是国务院原副总理。

诸如钱崇澍、钱家治、钱正英、钱学渠、钱永健、钱思亮、钱家骏、钱其琛、钱泽南、钱存训等等一大串名字,也都是吴越钱氏的后人,都在各自领域熠熠发光。

可以说,吴越钱氏之繁荣,对社会、国家的贡献之大,纵观古今历史,都是十分罕见的,这当然得益于钱镠的遗训了,它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对后人进行了全方位指导,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法宝。

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慨,吴越钱氏的纳土归宋,可以说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放弃,他们失去了一个政权的统治权,却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家族赢得了继续发展壮大的机会。



再对比那些所谓的胜利者,比如宋朝赵氏家族,它促使吴越钱氏放弃政权,赢得了天下,但它真的赢了吗?

我看未必,首先它最终也没能守住国家,其次它没有吴越钱氏源远流长,再次它的历史声誉并不如吴越钱氏。

自吴越钱氏纳土归宋之后,历史评价一直很好,即便作为异族统治者的清朝,也对他怀着崇高的敬意。

比如,乾隆帝在南巡的时候,与吴越钱氏后人进行过会面,他感慨于吴越钱氏教子有方,家族人才辈出,于是特意赏赐“清芬世守”匾额以资鼓励。

吴越国在历史上只存在了72年,即便从钱镠担任镇海军节度使开始算起,也不过84年,存在的历史并不算长,影响却比许多大一统王朝都大,这当然得益于吴越钱氏的历史选择了。

时至今日,距离吴越归宋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人们每每读起这段历史,无不津津乐道,这个历史上的“另类”,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千古留名,跟传统的亡国家族有着显著的差别。

在这一千多年时间里,吴越钱氏并不是默默无闻的,而是以国家为先,涌现出无数为国为民的人才,使得它得以长盛不衰,也被后世之人膜拜千余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