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Ta@SAIF”,对话江苏联合水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总经理课程”学员俞伟景

从17岁进入交大跨专业深造,从海外跨国管理实践到归国创业,如今,他创立的“联合水务”于2023年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

如今,毕业四十余年的俞伟景,重返交大校园。在高金的课堂上,他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脚踏实地的技术积累,还在于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思维去引领行业发展


2015年一个午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树影婆娑的林荫道旁,俞伟景在一方石碑前驻足良久。青灰色的大理石台面倒映着“饮水思源”四个鎏金大字,也映照着三十多年前的斑驳记忆——搪瓷缸磕碰着热水瓶,铝饭盒包裹着饭菜香,沸腾的高校生活就是从这个曾是宿舍水房的地方开始,成为俞伟景梦想的起点。

水流沿着沟渠蜿蜒而下,发出细微的泠泠声,命运似乎早在那时就和“水”有了羁绊。“我本身就是做水的,母校校训是‘饮水思源’。”于是几天后,交大就收到了一份来自俞伟景与夫人晋琰的慷慨捐资,以支持母校徐汇校区“饮水思源碑”广场修缮项目


一池碧水映初心。这座承载历代交大人记忆的碑石,似乎成了某种跨越时空的承诺,也映射着俞伟景对专业与情怀的双重致敬。

斗转星移。2024年,老校友俞伟景以A股上市企业“联合水务”董事长兼总裁的身份重返交大,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以下简称“高金”)开启了“总经理课程”的全新旅程,将其作为创业二十多年来的“充电场”。窗外不远处是那方崭新的“饮水思源碑”,眼前“企业出海战略新思维”等字眼跃然纸上。站在新起点,这位“水务老兵”的求索之路,在出发之地寻获了新动能。

与时代同频:从“破壁者”到掌舵人

1980年初秋,17岁的俞伟景攥着机械工程系液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走进交大校门。在徐汇校区红砖楼里,他埋头拆解齿轮泵、测绘压力曲线,全然不知,命运的转折已悄然开启:1983年,交大恢复管理学院,从全校三年级学生中公开考试选拔学员,组建首届工业外贸班,旨在培养兼具技术背景和国际贸易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经过重重选拔,俞伟景成为了这个跨专业班级的一员。“其实当时也没有多想,更多的是顺应潮流、抓住机会。”回忆起这次“破壁”式的跨界,俞伟景沉稳而言。


1984年,和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那枚历史性的子弹一样,俞伟景也瞄准了自己命运的靶心——作为时任校党委书记邓旭初访美代表团中最年轻的随行翻译,21岁的俞伟景亲历了一场历时21天、横跨美国东西部、遍访十余所顶级高校的学术考察。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俞伟景接受了一场高强度的成长洗礼,拓展国际视野的同时,也铺就了走向世界的“种子”。


这次经历是时代赠予的钥匙,使得俞伟景在二年后接到来自澳洲的工作邀请时,义无反顾地放下交大南洋教育基金集团的“铁饭碗”,走出国门,开启九年海外生活。从澳洲到欧洲,他在多个城市切换职业角色,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管理经验,并完成了MBA学业

1995年,当俞伟景以法国拉法基集团中国区高级副总裁身份归国时,中国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基建浪潮,而他负责的四川都江堰水泥厂项目,也在西南腹地树起外资入华的标杆。十余年外企淬炼,他亲证了世界500强的运营与管理铁律,对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复杂而高速发展的市场里落地生根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从而越发坚定地想要打造一方更广阔的天地。

彼时,伴随着工业化蓬勃发展,中国自来水和污水处理行业正迎来市场化窗口期,90年代以后的水电气公用事业改革也已进入深水区。踏着时代浪潮,俞伟景给自己的40岁酝酿了一份“大礼”——顺势而为,再次转身,借着过往项目开发、工程建设投资和管理的丰富经验,在中国水务行业掷下关键一子,创立联合水务。刚刚加入WTO的中国踌躇满志,正以极为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双向奔赴促就了无限机遇,俞伟景带领公司拾级而上,不断拓疆。从江苏宿迁出发,联合水务的企业版图逐步拓展到全国10个省、17个城市,以及海外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市,近30个运营公司。


创业不易,辛苦自知。二十年的风雨兼程,俞伟景不仅将联合水务打造为行业领先的水务企业,更通过资本化运作以及数字化升级,为公司的跃迁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23年3月27日,联合水务登陆上交所主板。

“联合水务的成长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俞伟景认为,“水务是百年工程,真正的考验是如何让活水长流”

源头活水:一个交大人的精神锚点

俞伟景的办公室里,“交大气息”处处可循——杰出校友思源贡献纪念奖杯、校基金会和校友会聘书、公司上市时来自交大领导的贺信……这些物件不仅是荣誉,更是交大精神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温度与归属感。


2024年,当俞伟景正式成为交大高金“总经理课程”的一名学员时,距离他从交大毕业已过去了四十年。岁月流转,他与母校的羁绊从未中断,反如流水般绵延不绝,润物无声。

“饮水思源”是交大的校训,也是俞伟景内心深处的信念。从2014年设立“联合水务奖学金”,累积捐资数百万,惠及三期学子;到母校120周年的捐资修缮,每一次善举都承载着他对母校的感恩与回馈。

作为上海交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机动学院校友会副会长,以及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俞伟景也屡屡出现在交大的各类活动舞台上,以老学长的身份输出经验与洞见。“饮水思源”,仿佛成了俞伟景与母校之间的某种精神纽带,体现着他对母校的深深情谊。“交大的影响是一生的。她不仅提供知识,也创造了一个氛围,塑造了一种执着,让人始终对学习、对探索未知抱有热情。”俞伟景感慨道。而这些,都深深影响着俞伟景的职业与人生轨迹,也让他得以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总能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感知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于俞伟景而言,交大高金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金融知识的课堂,更是一个重新感受交大精神的机会。在这里,他能与来自不同行业的同学交流思想,与顶尖师资探讨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这种氛围让他找回了当年在交大校园里的那种蓬勃朝气,也让他以更前沿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企业,在企业发展的新阶段拥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奔流不息:60岁的金融课堂

时至今日,俞伟景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融资时与美国投资团队的沟通。“他们问我,创业什么最重要,我考虑了好久发现,一个是人,一个是钱。高素质的人才、低成本的资金。”对他而言,金融不只是与“钱”画等号,更是灵活的资本工具,让企业家有更大空间去完成梦想的事业

上市不仅意味着企业站上了新的高度,也带来了更加复杂的资本运作和战略管理需求。此刻的重返校园,对这位“水务老兵”而言,更像是一场“拓边”之旅——一次突破行业边界、重塑认知的深刻历练。正如他所言:“企业家们都很忙,不是在办公室处理事务,就是在外奔波交流。但越是繁忙,越需要停下来重新思考,用更高的视角审视企业的未来。”

在高金总经理课程的课堂上,俞伟景需要学习全球政经与科创趋势、转型升级行动方略、数字化转型和科创升级、产业投资与并购、管理创新与组织变革等模块,站在数十年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之上,这便成为一次思维重塑与革新的契机。从课堂上剖析不同领域的创新实践,到与多样化背景的同学交流碰撞,将跨界的洞见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他坦言,这种“视野的拓展”是最深刻的收获之一——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水务行业,不仅让他更清晰地理解资本与产业的融合逻辑,也启发了他如何在企业中激发更多创新活力。


从科技赋能到商业模式优化,从资源协同到资本运作,他逐步构建起更具前瞻性的战略路径。“学习并非简单地复制,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推动企业走出一条独特而持续发展的道路。”他说,高金的学习让他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脚踏实地的技术积累,还在于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思维去引领行业发展。恰如水务事业的本质——不仅是资源,更是共享、流动和连接。金融如水,为企业注入生机、润泽发展;企业家需要像治水者一般,以智慧驾驭洪流,为社会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联合水务的官网首页,一行“初心”从未变过:致力于成为一家GREAT(伟大的)水务公司,企业文化也由GREAT一一展开。而在俞伟景心中,“伟大不可量化,也永远不必去量化。因为伟大无法创造,而需点点滴滴的积累。”他笑言,这永远是一个灯塔,是他漫漫水务长征路的不灭灯塔。他坚信,未来一定会因为资本与创新的协同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他,愿意做那个引领潮流的人,用“水”的精神,承载起更大的责任与使命

四十年前,他从这里出发,怀揣青春梦想奔向未知的未来;四十年后,他再次回到起点,带着使命与初心,在课堂中寻找下一程的方向。

漫步交大校园,饮水思源碑的水流声依稀可闻。四十年前在此处打水的青涩学子不会想到,那些提着热水瓶走过的日夜,最终汇成了一条润泽世界的长河。

内容来源|上海高级金融学院EED

高金项目火热招生中…

欢迎点击小程序了解更多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