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成都市青羊区君平街89号院1栋,热闹的交房剪彩仪式宣示着这座老房子的焕新归来。“今天太开心了,在政府相关单位的帮助下,我们真的做到了。而且是全省首个,为我们点赞。”居民张照明说。 重建改造前,君平街89号院1栋曾是D级危房,2023年,17户居民化身开发商,共同启动改造工作。据悉,这是在面积不变、容积率不变、土地权证不变的情况下,全省第一起居民自筹自建原址重建D级危房的案例。
▲重建后的君平街89号院1栋
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 被鉴定为D级危房
从成都人民公园南门出来,就是君平街。南门正面就是君平街89号院,往里走一点,就会看到一幢崭新的三层建筑。这里就是君平街89号院1栋住宅D级危房“原拆原建”项目。
据了解,君平街89号1栋原来是成都市电影公司宿舍,占地面积约0.3亩。这里为20世纪60年代修建,砖木结构,3层,住户共17户,全部为私人产权。
“这里住起还是恼火,仅通水、电,未通燃气,更别说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了。17户住户,只有一个公共的旱厕。”提起之前的居住条件,张照明似乎不堪回首,“之后遇到雨季,房子又垮塌了,根本没法住人。”
▲重建前的君平街89号院1栋
少城街道祠堂街社区书记陈必琴清楚地记得房子当时的情况。她说:“2021年4月27日,房子的屋顶出现大面积垮塌,社区出资应急排危,搭建钢架防护设施并劝导大部分居民搬离;2022年9月5日,泸定发生6.8级地震,该房屋再次出现垮塌,相关部门相继到现场查勘,紧急将剩余住户搬离过渡安置。”
2023年5月,经专业机构鉴定,该房屋确为D级危房。根据相关规定,D级危房是指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
D级危房肯定不能住人了,那17户居民怎么办呢?
当居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危房原址恢复重建工程规划许可办理规则》的通知。
按照这份通知规定,对经鉴定为D级危房的住宅建筑,鉴定结论为“不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建议拆除的”,经核定“未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的”,经全体业主单位或个人同意,按流程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张照明与其他几位居民很坚定地表示原址重建的想法,“这份文件让我们看到希望,我们决定原址重建,自己做开发商。”
100%业主同意 自筹资金原址重建
但想要原址重建不是一句话就行,还需要具备两大关键条件:D级危房、100%业主同意。
张照明告诉记者,房屋被鉴定为D级危房,在社区的指导下,他与小区的其他3位成员成立了自治小组,动员其他业主参与原址重建。
“小区人不多,那个时候,我们就挨着打电话把情况说明,有些甚至见面就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大家了解到原址重建的好处。”张照明回忆,1个月内,17户住户全部达成重建改造意愿,并缴纳了重建资金。
但是,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张照明说,虽然成都市已出台相关《通知》,对D级危房且“未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的”,经全体业主单位或个人同意,可按流程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对危房原址重建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该如何办理,并无具体规定。若按商品房建设要求,老旧院落重建则无法满足人防、消防通道、环境绿化等规定的要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申请存在困难,项目无法推进。
此后,经过属地政府的协调沟通,为该项目办理了全省首张居民自筹自建的D级危房原址恢复重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参照商品房建设相关规范,突破现有政策限制,在不改变面积、容积率和原有布局的条件下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这也是全省第一个居民自筹自建的D级危房原址恢复重建的施工许可证。
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上就可以看到,君平街89号院1栋住宅危房原址恢复重建项目,无论楼层数,还是面积都与原来保持一致。
如今,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原成都市电影公司宿舍,由不通燃气、公共旱厕的年久失修“筒子楼”,变为框架结构、独立厨卫的成套化住宅。
在交接仪式现场,君平街89号院1栋的住户也为指导支持他们的单位送上了锦旗。
▲重建后的君平街89号院1栋
▲交房剪彩仪式
少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君平街89号1栋的改造完成,不仅解决了老房子的安全隐患,还探索出一条“自筹、自改、自管”模式,开辟了D级危房自主改造的新路径。
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