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致敬老兵!”
当退役军人王林昌在山西平定县的公交车上刷过优待证时,这句清脆的提示音让他眼眶一热。曾经手握钢枪的双手,如今握着一张小小的红色卡片,却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掀起了一场温暖的“尊崇革命”。2025年的春天,这场惠及全国5700万退役军人的优待政策,终于从纸面跃入现实,让“最可爱的人”在景区、机场、公交车上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礼遇。
从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到江苏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从安徽合肥的地铁网络到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一张优待证正在打破地域壁垒。过去,退役军人跨省出行常遭遇“政策盲区”——有的城市仅限本地户籍,有的景区需人工核验证件。
而今,随着《退役军人保障法》的深化落实,全国31个省份陆续出台实施细则,持证人只需亮出“退役军人优待证”或“三属优待证”,即可在绝大多数城市的公交、地铁、国有景区享受“一证通行”。在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实现公交、公办景区对全国退役军人免费开放,连苏州园林这样的热门景点也敞开怀抱;河南239家政府定价景区集体“免单”,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等文化地标用历史向老兵致敬。
更令人动容的是细节处的温度。山西平定县的公交系统升级后,刷卡瞬间的专属语音播报让老兵们“刷出荣誉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优抚对象开辟绿色通道,退役军人陈剑在零下20℃的寒风中感受“冰城暖意”;泰安泰山之巅的“双拥工作站”甚至备好了充电宝和热姜茶,让忘带设备的军人家庭顺利迎上新年第一缕曙光。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正悄然重塑着“军人受尊崇”的社会生态。
政策的突破不止于“免费”。在西安,退役军人可免费入住“军人驿站”,大唐不夜城的璀璨灯火为他们点亮归途;在安徽,持证人还能免票参观国有博物馆、美术馆,让红色记忆与艺术之美交织;更有城市将优待拓展到餐饮、医疗领域,100余家“拥军门店”让老兵们买菜、看病都能享受专属折扣。据统计,仅2025年3月,山西平定县退役军人免费乘车次数已突破1.4万次,而江苏淮安将公交播报词从“爱心卡”改为“老兵您好”,用一句问候传递整座城市的敬意。
网友“钢铁长城”在社交平台晒出九宫格:南京地铁闸机秒过、黄山迎客松前的免票合影、青岛机场的优先值机柜台……配文“曾经保卫国家,如今被国家温暖”。这条动态获赞超10万,评论区化作“优待证打卡接力赛”:有人分享在厦门鼓浪屿用证件免票进菽庄花园的经历,有人调侃“以前证件压箱底,现在出门必带‘小红本’”,更多人感慨“这波福利不只省钱,更让老兵有了面子”。
政策的落地背后,是一场持续数年的制度攻坚。早在2021年《退役军人保障法》实施时,“全国优待一盘棋”便成焦点,但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让执行标准难以统一。
2023年起,河南、江苏等省率先突破地域限制,将优待范围从“本省持证人”扩大到“全国退役军人”;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完善双拥工作机制”,推动优待证从“身份标识”升级为“权益凭证”;到了2025年,随着技术壁垒的攻克,电子优待证试点启动,老兵们甚至无需携带实体卡,扫码即可畅行无忧。
当然,这场“破壁行动”仍在进行时。部分民营景区尚未纳入免费范围,个别城市公交线路存在“例外清单”,但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回应给足了信心:“未来将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加入,让优待从‘政府清单’走向‘社会共识’。”正如一位老兵在洛阳龙门石窟的留言簿上所写:“门票有价,尊崇无价。当我们穿过‘军人优先’的通道,看见游客自发让行的瞬间,突然懂了——最好的优待,是整个国家的温度。”
此刻,或许某辆公交车上正响起“致敬老兵”的播报,某个景区门口有退役军人举起优待证拍照留念。这些画面,拼凑出的不仅是一份政策红利,更是一个民族对奉献者的集体告白。当“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从口号化为日常,那些曾被钢枪磨出老茧的手,终将触摸到时代的暖意。
(注:政策详情请以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最新通知为准,部分景区可能存在节假日预约要求,建议出行前咨询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