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承载多少梁山泊英雄义薄云天、快意恩仇的故事。“天下之至文”、“诲盗”之作、“四大奇书”之一,《水浒传》这部奇书曾遭毁禁,也曾引发千家批《水浒》的热潮,其本身就是一段天下奇观。千古悠悠多少事,今朝再读《水浒传》,《〈水浒传〉通识》作者独到的见解引领着读者以全新视角审视这部古典巨著,再次踏入这段交织着热血与智慧、悲壮与豪迈的传奇之旅。
《〈水浒传〉通识》,吴兆路 高红豪 著
忠义写奇书
通识首论《水浒传》史实根基,剖析其历史原型与演变脉络,借元代民间戏曲遗风,窥见明代小说风貌,揭示小说背后历史想象与大众文化的交融。继而聚焦“忠义”二字,通过上书“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与梁山英雄事迹,诠释“忠义”精神。读者随作者文字“深入”梁山水泊,探寻“智取生辰纲”“林冲雪夜上梁山”等章节背后的社会意义与人物性格,一览林冲、鲁智深、武松等英雄豪杰的侠骨柔情与反抗精神。该书评析《水浒传》鞭辟入里,其魅力不仅在于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共鸣,更在于构建了一个文字笔墨间理想化的平等世界,反思大众文化与英雄精神。进而考究《水浒传》作者之谜和版本流变,从读者阅读视角倾听文学史的回声,回应了当代大众所关心的问题。最终,作者笔触延展至《水浒传》广泛的社会影响与跨文化传播,自明清评点、水浒戏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其对后世民众思想的启迪,乃至海外传播足迹,全面呈现《水浒传》跨越时空的不朽价值。
“替天行道”杏黄旗(选自陈缘督绘《水浒传》连环画之《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忠义绘奇人
全书深刻探讨了“忠义”二字背后传统伦理道德的复杂性,引人反复品味《水浒传》之“奇”。宋江其人,恰是这一探讨的核心,也是摹画出小说人物众生相的枢纽,其“忠”“孝”“义”之抉择,映射出了人性的张力。《忠义水浒传》是《水浒传》的重要版本之一,其题中精粹“忠义”二字,犹如经纬之线,贯穿全书,巧妙织就一轴英雄传奇的壮美画卷,展现了这部“奇书”的底蕴。
全书结构井然,分三部曲演绎水浒风云:首部曲(第一回至第七十一回),聚焦梁山聚义,英雄末路之“义”字当头,凸显草莽英豪被迫揭竿的悲壮历程与梁山泊崛起的辉煌篇章;次部曲(第七十二回至八十二回),笔锋一转,叙述由对抗朝廷至受封归顺,梁山势力之鼎盛,此中“忠”字高悬,寓意深刻;终部曲(第八十三回直至卷终),则描绘归顺后的梁山英雄为国捐躯,终致陨落之哀歌,此间“忠”与“义”的纠葛冲突,跃然纸上,令人掩卷深思。
“忠义”二字,既是梁山聚首的初衷,亦成为悲剧收场的宿命伏笔。宋公明的招安策略,常为世人争议,乃至有读者对其人颇多微词。金圣叹之奇裁,删减原著,更名去“忠义”,其《读第五才子书法》显露出“独恶宋江”之叹,实则折射出对“忠义”冲突的深刻洞察。
宋江、戴宗(选自明朝杜堇绘《水浒全图》)
其实,宋江这一人物身上的“忠”与“义”是《水浒传》主题和矛盾焦点的集中体现。在他身上交织着“忠”“孝”“义”三方张力,实为“忠”“孝”“义”多重伦理考量的集大成者——“忠”乃其政治抱负,吸引诸如关胜之辈,亦引发武松等人之异议;“义”则是其行动准则,梁山聚义之基石,众人追随之因。《水浒传》体现宋江重“尊亲”之道,是以《孟子·万章上》所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当“义”与“孝”难以两全,宋江抉择无疑,彰显“孝”之至上。
忠义诉民心
《水浒传》这部巨著,虽常被誉为歌颂农民起义的光辉篇章,实则描绘了一幅由市民阶层主导的英雄群像图。梁山聚义,非但是官府压迫下的无奈反抗,亦是一曲由流离失所的游侠、官差与志士共同奏响的悲歌。
《〈水浒传〉通识》不仅剖析《水浒传》的内在意蕴,更跨越时空界限,援引自李贽、金圣叹至近世诸多评论大家批评文学的真知灼见,搭建起古今思想交流的桥梁,让过去的读者与现在的读者超时空对话,洞悉新兴市民意识的觉醒。
作为大众文化代表,《水浒传》是集体创作的产物,约成书于元末明初。《水浒传》源起北宋末年,其故事根基深厚,《宋史》已初露端倪,后经南宋龚开之《宋江三十六赞》加以具体化,逐步演化为丰富多元的民间传说与艺术形态。从独立流传的水浒故事,到宋元时期的话本与戏剧,无一不映射出民间对于英雄崇拜、吏治清明的强烈渴望,以及对“替天行道”正义理想的向往。《大宋宣和遗事》、凌濛初之杂剧,乃至李开先的《宝剑记》,皆见证了《水浒传》如何在不同文学形式中焕发光彩。尤其是明清两代戏剧中的多样诠释,既是对原著精神的传承,亦是针对“忠义”内涵的再探讨与重构,展现出复杂多维的文化风貌。清代《宣和谱》等作品对《水浒传》的另类解读,不仅揭示了主题演绎的对立与融合,更映射了社会心理的变迁,及民众对《水浒传》独特情感的深度挖掘。
容与堂本《水浒传》(繁本)书影
《水浒传》最早的版本《忠义水浒传》,“忠”与“义”恰如一面明鉴其身的铜镜,映照出元末明初社会对儒家正道的回望、对英雄救世主的期盼,以及对清除腐败、恢复社会公正的深切呼唤。《〈水浒传〉通识》向读者展现:《水浒传》不仅是文学的巅峰之作,更是大众文化与民众历史记忆的生动见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历史的尘埃,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对正义与忠诚的不懈追求。
浮云聚散,小说中的梁山一百零八将恰似风中烛影,鲜明耀目而又转瞬即逝。千古奇书《水浒传》的“忠义”英雄精神源于民众的反抗意志,时至今日依旧冬夏常青,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而《〈水浒传〉通识》一书余音共话梁山传奇,留取忠义堂前众多好汉的一片耿耿丹心映照汗青,回应着当代读者的民众之问。
(转自《图书馆报》2024年8月16日第7版,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通梁山传奇,识天地忠义
跟着吴兆路教授读通《水浒传》
《水浒传》通识
吴兆路 高红豪 著
978-7-101-16481-7
5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