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这个名字在国际政治圈里几乎无人不知。

他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外交官之一,曾经在尼克松和福特政府里当过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搞过不少大动作,比如美中关系正常化、跟苏联缓和紧张局势,还有越战谈判,拿过诺贝尔和平奖,但也背了不少骂名。

他是个现实主义者,看问题总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不太在意什么道德高地。

2023年,他在去世前几个月发表了一些关于俄乌战争的看法,说这场仗打下去,最先撑不住的可能不是俄罗斯也不是乌克兰,而是英国。



这话一出,很多人觉得有点意外,毕竟英国离战场挺远,怎么就成了第一个被耗干的?

基辛格这个人的思路一直很冷酷,讲究大国平衡,不喜欢把事情搞得太理想化。

他在2023年5月接受《经济学人》采访时提到,俄乌战争要是没个尽头,会把整个西方拖进泥潭,尤其是欧洲国家。



他没直接点名英国,但结合他一贯的逻辑和英国当时的处境,不少人推测他指的是英国。毕竟,英国在支持乌克兰上冲得特别猛,经济又本来就摇摇晃晃。

基辛格去世前,也就是2023年11月29日,他还在家里写东西,桌上放着俄乌局势的报告,说明他对这个事一直很关注。

他的预测不是随便瞎说的,而是基于他对地缘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判断。



俄乌战争是2022年2月24日开打的,俄罗斯直接出兵乌克兰,说是为了阻止北约东扩,保护东部亲俄地区。

乌克兰这边拼了命抵抗,背后靠着美国、英国这些西方国家的支持。这场仗打了三年,到2025年3月23日,也就是现在,还没个明确的结局。

俄罗斯靠着石油天然气和老苏联留下的军工底子,虽然损失不小,但还能撑。乌克兰呢,全靠西方输血,武器、钱都得外面给,自己早就被打得千疮百孔。



可英国为啥会比这俩当事国先倒下?基辛格的看法是,这场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跟西方的对抗,西方国家得不停砸钱砸装备,时间一长,谁底子薄谁先扛不住。

英国的情况确实有点特殊。先从经济上看,英国在2016年搞了脱欧公投,2020年正式退出欧盟。这一步棋本来是想摆脱欧盟的条条框框,自己单干。

可现实是,脱欧之后英国的经济没起飞,反而摔了个跟头。贸易上,英国跟欧盟的联系被剪断了,很多公司一看政策不稳,直接把厂子搬到爱尔兰或者德国去了。



伦敦金融城还是挺热闹,但实体经济早就空心化,制造业基本没啥竞争力。2023年,英国给乌克兰砸了23亿英镑的援助,差不多是二战后军费支出的最高纪录。

2024年,英国的GDP跌到2.7万亿英镑,比脱欧前还低,这说明啥?说明英国本来就没多少钱,硬着头皮往战争里扔,财政窟窿越来越大。

再看能源问题。俄罗斯是欧洲的大油库,天然气、石油管线一掐,欧洲就得找别的地方买。英国脱欧后,跟欧盟的能源合作也断了,自己又没啥油田,煤早就挖得差不多了。



2022年俄乌战争一打起来,能源价格蹭蹭涨,英国老百姓冬天取暖都成问题。政府为了撑乌克兰,还得掏钱补贴能源开销,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2025年初,英国通胀率冲到两位数,超市货架经常空一半,燃料短缺让农村的壁炉都熄了火。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政府还得硬着头皮继续援助乌克兰,这压力可想而知。



再说军事上,英国虽然是北约成员,但军队规模不算大,装备也不算顶尖。脱欧后,英国的军费本来就吃紧,还得靠北约撑腰。

可俄乌战争一拖长,英国得不停往乌克兰送武器,从防空导弹到装甲车,库存都快掏空了。俄罗斯那边呢,虽然武器老旧,但架不住量多,油气资源还能换钱造新装备。

乌克兰靠着西方援助还能咬牙坚持,可英国自己呢?军队开支猛增,国内经济又没起色,这不就是在拿自己的血去输给别人吗?基辛格可能就是看到这一点,觉得英国这种玩法撑不了多久。



政治上,英国内部也不消停。脱欧本来就让国家分裂,支持留欧和脱欧的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加上种族问题、移民问题,社会矛盾一直没消停过。

2025年,伦敦街头抗议不断,老百姓举着牌子喊着要政府管好国内,别老往外扔钱。可政府呢?还在那喊着要制裁俄罗斯,要给乌克兰撑腰。

议会里头,各党派意见也不统一,有的想继续硬刚俄罗斯,有的觉得该收手保自己。这么一闹,政策乱七八糟,啥事都干不成。



基辛格估计也看出这点,一个国家要是内耗太严重,外头再打仗,早晚得垮。

国际地位上,英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日不落帝国了。二战后,美国崛起,英国慢慢退到二线。冷战时期,英国还能靠着北约和美国混个脸熟,可现在呢?

中美博弈越来越激烈,英国夹在中间,影响力越来越小。俄乌战争里,英国虽然喊得响,但真到关键时刻,美国才是主心骨。

2025年,美国开始推俄乌和解,英国的立场就更尴尬了。要是乌克兰输了,英国这几年扔的钱全打水漂;要是和解了,英国也没捞到啥好处,反而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



基辛格的判断可能就是,英国这种边缘化的角色,根本没资本玩这么大的仗。

那为啥不是俄罗斯或者乌克兰先倒?俄罗斯虽然被制裁得够呛,但它有地、有资源、有武器,硬抗能力不弱。2025年3月的数据看,俄罗斯的石油出口虽然少了,但靠着卖给印度、中国这些国家,还能赚不少钱。

军工生产也没停,老式坦克修一修还能上战场。乌克兰呢,虽然被打得惨,但西方国家不放手,源源不断给钱给装备,等于拿别人的钱打自己的仗。

英国就不一样了,它得自己掏腰包,还得顾着国内一堆烂摊子。基辛格估计算的就是这笔账,英国没资源没后援,硬撑下去肯定第一个趴下。



再往深里说,基辛格的预测还有个大背景,就是他对西方整体实力的担忧。他一直觉得,西方要是跟俄罗斯硬碰硬,最后可能是两败俱伤。

他在2023年跟《经济学人》聊的时候就说,欧洲得想想怎么跟俄罗斯和平共处,不能老想着把俄罗斯打趴下。英国在这场仗里冲得太猛,跟美国一块儿制裁、送武器,可自己实力不够,这不就是在透支吗?

他去世前还在警告,西方得留点余地,不然整个欧洲都会被拖垮。英国只是这堆国家里最弱的一个,所以先倒霉。

英国现在的日子确实不好过。2025年3月的数据显示,英国经济增长几乎停滞,预测全年也就0.75%到1.7%之间,远不如美国或者欧盟平均水平。



通胀高企,能源危机没解决,老百姓生活成本飙升,政府还得硬着头皮往乌克兰扔钱。2月的时候,英国外交大臣还在那宣布新一轮制裁俄罗斯,可国内抗议声浪已经盖过了新闻发布会的声音。

老百姓在乎的是面包和暖气,不是东欧战场上的输赢。基辛格要是活着,估计会说,这就对了,英国再不收手,真要完蛋。

当然,有人会问,基辛格这话靠谱吗?他毕竟不是神仙,预测也不一定全中。他在世的时候,对俄乌战争的看法变过好几次。



早先他还说乌克兰得保持中立,别加入北约,后来又改口说乌克兰可以进北约。这说明啥?他也在跟着局势调整思路。

不过,他对英国的判断,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基于英国的经济、政治和国际地位的实际情况。2025年的现实也确实在朝他说的方向走,英国的经济数据、社会矛盾,都在证明他没完全瞎猜。



再看看其他国家的反应。美国虽然也花了不少钱,但它经济底子厚,能源还能自给自足,撑得住。德国、法国这些欧盟国家,虽然也支持乌克兰,但没英国这么激进,留了点后手。

英国呢?有点像个愣头青,冲在前面喊口号,结果把自己搞得喘不过气。基辛格可能就是看透了这点,觉得英国这种玩法,迟早把自己玩死。

这事还有个教训。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打仗不光看谁拳头硬,还看谁兜里有钱。俄罗斯和乌克兰,一个靠资源,一个靠外援,都还能熬。



英国呢?没资源也没人给钱,自己硬扛,早晚得出问题。基辛格去世前留下的这个预测,不管准不准,至少提醒了大家,战争不是光靠热血就能打赢的,得算清楚账本。

到2025年3月,俄乌战争还没停,英国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政府还在那喊着要支持乌克兰,可老百姓已经不买账了。

议会里吵成一团,街上抗议不断,经济数据一塌糊涂。基辛格要是看到这场景,估计会点点头,说:“我早说了,英国撑不住。”

他的预测是不是真会成真,还得看后面咋发展。但就现在这架势,英国确实像是第一个被这场仗拖垮的。



总的来说,基辛格这个预测不是啥玄乎的东西,就是冷冰冰地算了笔账。英国脱欧后本来就虚,俄乌战争又往它身上压了块大石头。俄罗斯有油有气,乌克兰有外援,英国呢?

啥都没有,还得硬撑。这场仗打到最后,谁赢谁输还不一定,但英国要是真第一个倒下,那基辛格这辈子最后一次出手,可算是又猜中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