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东方和南方沿海地区的部分城市,一直以来都有着丰硕的经济发展成果。
像江苏和浙江这些省份,都有着可以代表本省经济发展特色的城市。
比如江苏省淮安市的王家营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古代贸易聚集地,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这一地区承担了极大的经济职能,拥有着极为繁荣的景象。
王家营是一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的集散地,它拥有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运输体系,四面八方的人口都能来到这里,代表全国各地商业特色的产品,也在这里各自绽放魅力。
王家营地区独特的商业发展特色,也塑造了这里的民风民俗,影响着地区文化。
王家营地带有着怎样的特征?这里的民风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
位置优越,人口众多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东南沿海各大省份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理位置。
它们兼有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运输特色,交通运输网络可谓精密而四通八达,能够延伸至全国的每一个地方。
江苏省,这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省份,秦淮河的绝唱,金陵城的繁荣,让江苏省的文化特色被永远镌刻在史书之上。
除了众所周知的名气较大的城市之外,江苏还有一个淮安市,淮安市有一个王家营地区,它在明清时期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经济职能。
之所以会被朝廷如此看重,这与王家营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
史书当中有所记载:“其地侧踞淮壖,密迩泗口,淮、泗所交会,古称形胜……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王家营地区的四方几乎都有着通商口岸,而且是淮河和泗河交汇的地方,水路运输体系极为发达,这一点让统治阶级极为看重。
而且,它还位于沿海城市,海上运输体系的发展,也能给这里的经济发展提供极大的便利。
众所周知,一个交通枢纽地带,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运输和中转职责,当地的经济必然会因此而得到飞速提升,地区特色也丰富多彩,民众生活更是极为繁荣。
水路运输有着重要的沿河城市,为何王家营地区会独占鳌头呢?其实这和清朝时期的水患有着很大关系。
洪水灾害发生时,朝廷为了抑制灾害,只能选择强行掐断某些水路,于是过去一些较为通畅的水路运输网络,在水灾的影响之下,算是彻底断绝。
为了能够更好运输,民间人士往往会开辟新的路线。
而这条新的水路,恰好经过王家营地区,并且这一地区在这条运输路线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乾隆皇帝执政时期,上层统治阶级对王家营地区极为看重。
皇帝颁布诏令,国家需要进一步扩大该地区的经济优势。
于是朝廷在这里设置了商业驿站,南来北往的商人和旅客,都可以在地区内驻足,全国各地的特色产品,也都能在这里进行销售。
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朝廷政策的扶持,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都让王家营地区成为了明清时期首屈一指的经济发达典范。
南来北往的人口,更是共同构建了地区的繁荣。
王家营本地的人口数量相对稀少,毕竟原住民数量有限时,朝廷才会在挖掘经济动力上花费更大功夫。
在明清时期的王家营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据了很大比例。
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一部分人是商人,在这里中转和歇脚,有一部分人是文人墨客,他们游览天下山水,这里也成为了必经之地。
商人商业运输的过程中,必然会携带种种特色产品。
这些产品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将会运往目的地,而另一部分则留在王家营当地,流入商品交易体系之中。
所以产品数量庞大,特色种类丰富,这是人口优势给王家营带来的商业优势。
久而久之,这里的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特征,产品数量越来越多,市场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在良性竞争的环境当中,产品需要因质量而取胜。
就拿雪花膏为例,王家营地区有着本地民众生产的雪花膏,也有着从北方和南方运输而来的雪花膏。
众多雪花膏铺陈在民众面前,大家可以挑选的范围和种类越来越大。
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大家自然会优先选择价格较低的种类,在同等价格的前提下,产品质量成为了第一要素。
物美价廉,良性竞争,让利于消费者,这些市场交易的特色,也让王家营地区的民风更为淳朴。部分商业化带来的陋习,并未在这里展现出来。
但是雍正年间,民间还是出现了一些投机取巧的商人,他们通过代买行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生产利润。
所谓代卖行,其实与我们所说的中介十分类似,从本质上来讲,代卖行的商人更像是经销商。
他们会批量收集客户的消费需求,而后通过批发的方式从生产者手中购买一部分商品,接下来,他们将以更高的价格面向民众售出。
由于不需要承担直接生产的过程,他们甚至不必向政府纳税,成本一再降低,中间的差价就是他们的利润,代卖行的商人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整个市场的秩序,也在逐渐被代卖行所打乱。
官府并不愿意看到不健康的市场关系出现,所以官府直接出面,要求市场取缔代买行,市场公平得以体现,整体秩序又渐渐恢复正常。
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给官府的宏观调控留有一定空间,这是当时王家营地区的经济发展原则。
在这样优良的原则指导之下,整个地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商品经济的发达,直接带动了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幸福感极其强烈。
独特的地理文化和民风民俗,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停留,使王家营地区的人口继续增长,经济继续发展,这就实现了一种良性循环。
同舟共济,人杰地灵
虽然各方面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相对优越,但王家营地区还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非常容易遭受水患灾害。
由于濒临水路,只要降雨量突增,突然暴发的洪水灾害,就极有可能给当地民众造成极大的经济财产损失。
古代民众的社会科学技术有限,无法提前预防水灾,更无法做出及时有效地规避措施,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洪水灾害爆发之后,彼此扶持,守望相助。
用同舟共济来形容王家营地区,这再合适不过。
清朝时期,这里曾经暴发过一次严重的洪水灾害,不少农田被洪水冲垮,房屋也相继倒塌,老百姓彻底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当地每一位百姓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有一位农村的老大爷,他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没有办法通过经济援助来帮助大家。
但是他的土地很多,所以他主动来到官府,表示愿意捐出土地。
在他的计划当中,这些土地可以分为两大用处。
一部分土地可以用作农业用地,灾区群众能够借助这一部分基础土地,实现农业生产秩序的逐渐恢复。
另一部分土地可以用作墓地,那些在洪水当中丧生的同胞,也应该尽早入土为安。
除此之外,当地的富商还专门开仓放粮,在街头巷尾组织发放白粥的活动,免费为当地的老百姓提供粮食。
在某些地区,遭遇了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之后,部分群众可能会选择举家迁移,这恐怕就是所谓的大难临头各自飞。
但是在王家营,几乎每一位成员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家园。
他们没有选择离开,没有选择个人自扫门前雪,而是选择携起手来,共同抵御自然灾害。
这样的社会特征,也让当地的民众精神更为团结。
老百姓们同舟共济,重振家园,当地的生活秩序自然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往日的繁荣。
《王家营记》当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值会试之年,南尽岭外,西则豫章,百道并发,朝于上京,而此为交衢。当是时也,民之闲居者,争变其宅为逆旅,旬日之入与大贾抗。”
举办会试那一年,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各个通道都派上用场。
广大的学子和考生,以上京为目的地,王家营就成为了他们的中转地。
当时老百姓闲置的房子,都成为了客栈,供来往的过路人居住。那段时间,他们每一天的收入,都足以与当地的富商大贾相抗衡。
由此可见,当地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繁荣。
大街小巷陈列着代表全国各地特色的产品,美食店铺和客栈比比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与我们今天社会中的一些网红打卡景点非常相似。
人们慕名而来,在此停留一段时间,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乘兴而来,满足而归,这就是王家营带给大家的享受。
敬畏自然,正直善良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让当地的民众产生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对自然满怀敬畏之心。
自然的力量无穷无尽,可以在转瞬之间摧毁一个地区,也可以给一个地区提供发展的便利条件。
人要想在自然环境中安居乐业,就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自然条件。
在一些特定的节假日,王家营地区会举行以敬畏自然为主题的庙会。
许多商人和贵族家庭,都会在庙会中捐款捐物,是为善举,一切功德,都是在实现自身修养的提升。
他们对上天的力量也有着极大的位置,所以这里流行鬼神之说,各种庙宇和供奉随处可见。
时至今日,人们走在大街上,依旧能够看到各类庙宇,节假日的特定民俗活动,也从明清时期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了淮安地区的特色文化。
民风民俗在传承中迸发力量,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群众生活。
结语:
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与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都有着很大关系。
王家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发达,公平和良性竞争的思想在这里生根发芽。
人们通过双手创造财富,因此勤劳致富被视为最好的美德,当地民风淳朴,至今依旧如此。
参考资料:
《王家营记》
《明清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