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团队在《Insects》(《昆虫》)杂志上发布了一项成果:青年自然学者杨昊聪等人,在北京门头沟军庄镇灰峪村野外偶然发现了一种跳虫的新物种——北京齿棘圆䖴。
北京齿棘圆䖴
军庄镇灰峪村以独特的地质遗迹闻名,村内存在多处石灰岩溶洞、溶蚀裂隙和丰富的地质遗迹,被誉为“京西天然地质博物馆”,吸引着科研团队和地质爱好者纷至沓来。杨昊聪和同伴曾于2023年10月31日前往灰峪村进行野外探索。“我们进入一个溶洞内,沿石阶向下步行约150米,在一处百余立方米的支洞内开展探索。”杨昊聪回忆说,当时洞内一片漆黑,两人戴着头灯才能看清周边环境。在探索过程中,两人在灰黑色的石壁上发现了一些活动的“小白点”。“这种生物被称为圆䖴,生性活泼,非常善跳,一毫米的身体能跳十几厘米远。”杨昊聪说,两人使用小刷子与吸虫管配合,好不容易才采集到两头样本。
洞穴里发现的圆䖴
考虑到中国洞穴物种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两人随后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卜云研究员取得了联系。11月3日,样本被送至上海,经过镜检和分子比对,这个采自洞穴的圆䖴被鉴定为一个新物种。但要正式发表成果,标本数量远远不够。于是杨昊聪和同伴再次前往洞穴采集,又采集到7头样本。12月1日,第二批样本送至上海,经分子测序和形态鉴定工作,并与国外同行合作研究后,今年3月18日,新物种的相关论文在《Insects》(《昆虫》)上得以发表。
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卜云表示,圆䖴是弹尾纲愈腹䖴目跳虫的统称,以前我国只在江苏和吉林的森林中记录到两种齿棘圆䖴,此次发现的北京齿棘圆䖴体长仅1毫米,淡黄色的身体背面分布有不规则的橙色斑块,是我国记录的该属第三个物种。
今年23岁的杨昊聪已不是第一次发现新物种,此前他就发现过笑皱顶潮虫、北京鲁蛛等多个新物种。“我从小就对自然事物很感兴趣,曾在中科院科普部门从事科学传播工作。”杨昊聪说,想要发现新物种一方面要多积累,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练就“慧眼”;另一方面也要不畏艰苦的野外环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门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