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虫下目—郭公虫总科〈郭公甲总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郭公虫总科〈郭公甲总科〉

郭公虫总科(学名:Cleroidea)又名郭公甲总科,是鞘翅目多食亚目的扁虫下目之下六个总科的其中一个小昆虫总科,物种数约10000种。大部分的成员具有纤细、柔软的翅鞘,并覆有短毛或鳞片。

1.下属科

谷盗虫科〈谷盗科〉(Trogossitidae)

郭公虫科〈郭公甲科〉(Cleridae)

澳州花萤科(Acanthocnemidae)

拟花萤科〈耀夜萤科〉(Melyridae)

细花萤科(Prionoceridae)

2.谷盗虫科〈谷盗科〉

谷盗虫科(学名:Trogossitidae)也称谷盗科,是鞘翅目下的一个科。


(1)形态特征

小至中形,多为细长圆筒形,体色一般深暗而有光泽,具刻点。头前口式。触角棍棒状,11节,端部3节膨大,向一侧突出。上颚强大。前胸背板宽度大于长度,端缘凹形,两前角突出,前胸与翅鞘之间呈颈状相连。足短,后足基节左右相接;跗节5节,第l节小,第5节长。幼虫炳型,各节生粗刚毛,腹末具有较大的黑褐色凹形臀叉。大多数种类生活于树皮下或堆积物中,不少种类是重要仓库害虫。大谷盗(Tenebroides mauritonicus L.),小型至中型,长椭圆形或细长与宽扁,背面光滑,黄褐与深褐色。前口式,上颚发达,复眼小。触角11节,较细,棒状。前胸背板与鞘翅基部分开略宽。足短,后足基节相连接;跗节5节,通常第1节小,第5节长。幼虫衣鱼型。具发达的口器,端部有尾钩1对。

(2)生活习性

谷盗科为害贮粮、豆类、干果、药材、谷物制品与蕈类。部分种类为捕食性。大谷盗是有名的贮粮害虫,它的幼虫也捕食其他谷物中的昆虫。暹罗谷盗是分布较温暖地区的种类,为害贮粮,有群居性,常伴随其他害虫大量发生。分布在日本与朝鲜的一种谷盗 (Temnochila japonica),幼虫在松树皮下捕食其他昆虫。

(3)种类数目

世界已知 65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与温带。中国记载7属、7种。

(4)斑谷盗

斑谷盗(学名:Lepperina regularis)是谷盗虫科一种昆虫。

①外观特征

体长13~16mm。身体外形扁平;体色底色黑色,体色粗糙,并散生密集绒毛形成的鳞片状斑纹;翅鞘具纵线状条纹隆起。

②生态习性

成虫主要出现于夏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常栖息于枯木树皮缝隙中,夜晚具有趋光性。

③分布范围

成虫主要出现于夏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常栖息于枯木树皮缝隙中。

(5)T形斑谷盗

T形斑谷盗(学名:Monanus concinnulus)是谷盗虫科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体长 1.6 ~ 2.5mm。黄色或红褐色,头及前胸背板比鞘翅稍暗,鞘翅上具暗色斑纹。头部密布刻点,刻点间距为刻点直径的 1/2 至 1 倍,每一刻点内着生 1 根刚毛;颞颥缺如;触角约为体长的 1/3。前胸背板方形至稍横宽,每侧约有 8 个小齿,由每一小齿发出 1 根向前指的刚毛;前角尖,稍大于侧缘的小齿。鞘翅长约为两翅总宽的 2 倍;翅中部有 1 条暗褐色至黑色的横带,该横带有时沿鞘翅缝向后延伸达翅端,形成 T 形斑纹,或在有的个体,沿鞘翅缝的暗色纵纹大部消失,仅在端部和基部残留;刻点行深,行纹和行间各有 1 列直立的刚毛。身体外形扁平;体色底色黑色,体色粗糙,并散生密集绒毛形成的鳞片状斑纹;翅鞘具纵线状条纹隆起。

②生活习性

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常栖息于枯木树皮缝隙中,夜晚具有趋光性。

③分布区域

中国:福建、天津、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

世界区域: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斯里兰卡,泰国,南越,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

(6)暹罗谷盗

暹罗谷盗(学名:Lophocateres pusillus)是谷盗虫科一种昆虫。

①形态特征

体长 2.6 ~ 3.2mm。体极扁平,长椭圆形,暗棕赤褐色至暗棕红色,散生黄褐色细毛。头小,复眼小而圆,黑色;触角 11 节,柄节大而圆,梗节着生于柄节的一侧,末 3 节形成触角棒。

前胸背板宽扁,前缘凹入,两前侧角突出,两侧缘有扁平的缘边。鞘翅扁平,侧缘平展,每鞘翅有 7 条纵脊(包括翅缝脊)。足细而短,跗节 4-4-4式。爪的基部有爪垫,爪垫端部有 2 根刚毛。

②生长环境

一般寄生在稻谷、玉米、小麦、面粉、薯干、豆类、干果等。

③分布范围

福建、河南、江苏、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3.郭公虫科〈郭公甲科〉

郭公虫科(学名:Cleridae)又名郭公甲科,是鞘翅目昆虫下的一科,成员约3500种并遍布全球,以亚热带及热带地区为主;栖息地依各种类的食性而有不同,如树干、花朵、叶子、真菌、落叶堆、蜜蜂、白蚁等社会性昆虫的巢穴中。


(1)特征

本科多数种类身长3-24毫米不等,身型扁平,长而柔软,并覆盖短毛,许多种类的触角成球棍状。大部分的种类体色鲜艳,少数具有褐色、黑色等伪装色。

外观近似虎甲虫,但本科触角多为短棍棒状,也有丝状、锯齿状、栉齿状、棍棒状。各脚也不及虎甲虫修长,跗节5节,腹板5——6节,且大部分种类身体满布微细短毛。其中黑脚豹斑郭公虫(Omadius nigromaculatus)为较大型的常见种类,体长约为13mm。成虫活动在在树干、朽木、树叶甚至花上。

(2)习性

大部分的郭公虫是肉食性,但也有腐食性或吸食花蜜的物种。雌性在树皮下产卵,一次产下28-42颗。幼虫以木材中的其他甲虫幼虫为食,某些种类的幼虫则以蜂类的幼虫或直翅目昆虫的卵为食。

(3)应用

郭公虫的鉴定可用于法医昆虫学的死亡时间推定,主要在尸体腐败的后期阶段出现;此外,猎食木材害虫的种类可用于储藏昆虫学的生物防治。

(4)白水新叶郭公虫

白水新叶郭公虫,郭公虫科,分布在低海拔山区。

①体态特征

体长 7mm,体色黑色密布白色短毛,毛丛皆竖起,头、胸背板黑色,翅鞘黑色,近後缘具褐色纵带但不及翅端,前翅短不及腹端,各脚黄褐色无斑。

②生态习性

本种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区,常见栖息芒草叶面,为捕食性种类,具隐密性,活动敏捷。

(5)台湾纤丽郭公虫

台湾纤丽郭公虫,本种分布於低海拔山区,常见於五节芒叶面活动,数量多见。

①体态特征

体长9.5mm,与近似种相较,本种触角及各角黄褐色,头、胸背板及翅鞘黑褐色或蓝黑色具绿色光泽,翅鞘具灰白色短毛,各脚黄褐色。

②生态习性

本种分布於低海拔山区,常见於五节芒叶面活动,数量多见。

体色具绿色光泽,在野桐的叶面吸食蜜点。(体长10mm)

(6)中带番郭公虫

中带番郭公虫,前胸背板宽大隆突,翅鞘红褐色具竖毛,中央有一条黄褐色的宽型横带。

①体态特征

体长8mm,体型瘦长,体色红色,前胸背板椭圆形略长,端部与翅基间具颈,翅鞘橙红色,中央有一条黄色斜斑,体背除前胸背板外密生黄褐色短毛,各脚红褐色无斑,腹面暗褐色。

本种种翅鞘具黄色斜斑,前胸背板宽大隆突。

②生态习性

本种翅鞘具黄色斜斑,分布於1000公尺左右山区,栖息白匏子叶背,白天出现但隐密性高,昼行,夜晚不会趋光。

本属2种都是特有种,另一种为Xenorthrius incarinipes Miyatake, 1965 [特有]。

(7)伪郭公虫

伪郭公虫,有橙、红、黄、绿、蓝诸色。色泽鲜艳,藏在花中觅食,吃小昆虫。有几种吃尸体中的蛆,有的生活在蜂房中。

成虫、幼虫多为捕食性,部分类群为重要的仓库害虫。

①形态特征

郭公虫,体长3∼24公釐(0.1∼约1英寸),多数为5~12公厘(0.2~0.5英寸),足细长,外观像蚁。体小至中型;长形,体表具竖毛;体色黑红、绿等,并具金属光泽;头大,三角形或长形;上唇横短;下唇须长于下颚须,端节长,斧刃状;触角11节,多为棍棒状,少数为锯齿状或栉齿状;前胸背板多数长大于宽,表面隆突成具凹洼;鞘翅两侧平行,表面毛长且密;前、中足基节隆突,圆锥状,后足基节横行;跗节5-5-5,1-4节双叶状;腹部常可见5节,少数为6节。幼虫头部白面扁平,腹面突出;触角3节,上唇及唇基明显;腹部10节,具尾突。

②化石研究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迪颖、博士研究生蔡晨阳有关全球首块“伪郭公虫”化石的研究成果被刊登在国际昆虫学期刊《欧洲昆虫学杂志》上。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完整的“伪郭公虫”化石。

这块“伪郭公虫”化石来自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村的道虎沟,距今约1.65亿年,由黄迪颖团队搜集发现。这只伪郭公虫体长大约3毫米,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真实面貌。从形态上来看,它的头部长有一对复眼、一对单眼,两只触角,每只触角有11节,末端膨大三节,前胸背板边缘齿状构造,腹部有五节,一对鞘翅边缘长有像盾牌一样的盾边。根据产出国家、时代和盾边研究发现,该“伪郭公虫”化石被命名为中华侏罗盾边伪郭公虫。“据判断,在1.65亿年前,我国的东北地区就有该种伪郭公虫生活。”黄迪颖说,如今,和该化石较像的伪郭公虫只在南美洲生活,在中国早已灭绝。

蔡晨阳介绍,这块中华侏罗盾边伪郭公虫化石,是目前已知的第一块确切的伪郭公虫科甲虫化石,不仅将该科的化石记录提前了约1.65亿年,而且对于研究和分析多食亚目甲虫乃至整个鞘翅目昆虫也具有重要意义。

4.拟花萤科〈耀夜萤科〉

拟花萤科(学名:Melyridae)又名耀夜萤科,是鞘翅目昆虫下的一科,


(1)形态特征

体小柔软,蓝绿、黑褐色或黄色;身体背面多具长竖毛;触角10-11节,丝状,锯齿状或扇状,雄虫柄、梗节多发生特化;上唇与唇基通过一膜质带分开;前胸背板多近方形;鞘翅刻点明显,但不具任何脊,多数盖及腹端,个别有稍短者;足较细长,中足基节相接,跗节端部第2节多为双叶状。

幼虫头方形,每侧4个单眼;上颚具臼叶,但无臼齿;腹部第9节具弯曲的尾突。生物学描述成、幼虫多为捕食性,成虫常发现于花间,也有些为害禾本科作物等。

(2)生长规律

拟花萤的一生是开始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腹部圆形以后,翅芽显著。以后,变成成虫。可见,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孵化的自土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出翅芽,这是翅芽已很明显了。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头部腹部以及腿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内,触角有嗅觉器官。腹节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复眼主管视觉,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活动,吃的是植物。昆虫从卵孵化成若虫,以后经过羽化就成为成虫,不经过蛹的阶段以卵在土中越冬,初夏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没有翅膀,其形状和生活方式和成虫相似。在每年羽化成成虫。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一般将卵产而地势稍高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的产卵和卵的孵化。

(3)生活环境

拟花萤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腹部圆形以后,翅芽显著。以后,变成成虫。可见,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孵化的自土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出翅芽,这是翅芽已很明显了。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头部腹部以及腿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内,触角有嗅觉器官。腹节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复眼主管视觉,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活动,吃的是植物,有利于的产卵和卵的孵化。昆虫从卵孵化成若虫,以后经过羽化就成为成虫,不经过蛹的阶段以卵在土中越冬,初夏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没有翅膀,其形状和生活方式和成虫相似。在每年羽化成成虫。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

(4)分类及分布

本科全世界已知5000余种,我国记录的约240多种,其中台湾已知种类较多。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