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成立于2001年6月,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占地面积16公顷,拥有鸟类、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笼舍100余间。救护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做好北京市伤病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放归等工作,在候鸟迁徙廊道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绿色北京"向"花园城市"转型升级注入生态动能,使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成为展现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亮丽名片。
2025年2月20日,北京市密云水库调节池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生态使者"——一只佩戴着卫星定位器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被观鸟志愿者拍摄记录。通过查询监测追踪数据,确认这只白尾海雕是2023年1月由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成功救护,并于同年2月17日在怀柔水库放归的同一只个体。今年是它在“伤愈归队”后首次返回北京,标志着这个"重获新生"的珍贵个体完成了从救治、野放、迁徙到重返放生地点的完整闭环。
2025.2.20志愿者李爱宏拍摄于密云水库调节池
科学救护 成功放归
2023年1月北京市怀柔区的汤河口镇居民在邻近山区道路上发现一只无法飞行的大鸟在灌木丛中挣扎,随后,居民将其安全护送至汤河口镇派出所。派出所工作人员迅速与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取得联系,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随即前往现场,辨认该动物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并将该动物接回。在救护中心,白尾海雕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体检结果表明,其健康状况不佳,尽管未发现明显外伤,但存在消瘦和脱水的症状。经兽医诊断,该动物患有轻度营养不良,体型瘦弱,并伴有轻至中度脱水。救护中心立即启动治疗程序,为该动物精心配置了救护日粮。日粮主要以白尾海雕在自然环境中最常捕食的大型淡水鱼为主,辅以大鼠、兔等小型哺乳动物作为补充,并添加了多种维生素与氨基酸,以确保在稳定其生命体征的同时,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
2023.1.25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检查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至2023年1月30日,该个体的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体重明显增加。从1月31日起,经兽医评估,该白尾海雕被转移到救护中心的大型猛禽训飞笼舍,在低人为干扰的环境中进行飞行和自主觅食等适应性行为训练,为放归野外做准备。救护中心饲养班组制定了包括远程监控观察、清晨个体未开始活动前打扫投喂等低干扰度工作措施,并提供该个体在野外最可能捕获的大型活鲤鱼、鲢鱼等适应性食物,以恢复其野外捕食能力。经过两周的“特训”,救护中心评估认为该白尾海雕已具备放归野外的条件。最终,在2023年2月17日,该白尾海雕在怀柔水库成功放归自然。
2023.2.17在怀柔区水库附近放归
卫星追踪助力掌握迁徙规律
为了研究白尾海雕的迁徙规律及野外适应能力,救护中心在放归时为其安装了卫星定位器,并经兽医详细体检,于2023年2月在北京市怀柔区汤河口镇附近,即其被发现并救助的地点进行了原地放归。放归后,该个体在北京北部山区徘徊约一个月,随后于2023年3月开始向北迁徙。至6月初,该个体成功完成了春季迁徙,穿越蒙古戈壁与贝加尔湖,北归至俄罗斯北部北极圈内的苔原地区度过夏季。2023年秋季,这只白尾海雕向南迁徙,虽然起初沿其春浅路径一路向南,但在飞抵内蒙古自治区后转向东行,最终在蒙古国东方省停止迁徙并度过冬季,未返回我国境内。2024年春季,该个体再次北迁,一度抵达欧亚大陆最北端的北极圈内,并顺利度过夏季。2024年秋季迁徙期间,该个体于11月抵达北京,停留在密云水库附近,并被成功视觉观测。
摄影:李爱宏
此次观察发现,另有两只白尾海雕与该个体相伴而行,并伴随在密云水库周边结对捕食休憩,表明该救护个体已成功融入野生种群,充分证明了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前期进行的救护治疗与野化训练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通过实地视觉观察与救护资料对比,发现该个体在2023年被救护时为亚成体羽色,而至2025年观测时,已转变为成体羽色,尾羽全部为镶嵌黑色边纹的纯白色,仅有一根尾羽尚未完成换羽,这表明该白尾海雕的年龄约为7-8岁,即将进入繁殖期。对动物准确年龄的推断将为后续研究其生理行为主导的迁徙与活动路径提供有力支撑。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将继续扩大卫星追踪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迁徙通道的保护工作,更有效地监测和保护白尾海雕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为它们的繁衍生息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摄影:李爱宏
首都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著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力度。以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关键区域为例,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水库周边植被日益繁茂,水中鱼类资源显著增加,为白尾海雕等顶级猛禽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和稳定、充足的食物资源。目前,在怀柔、密云等水系周边,白尾海雕频繁出现,不仅是对北京生态保护成效的直观体现,更是生态系统恢复健康的有效证明。
来源: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BWR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