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报名“X+AI”?

“高考前,我就知道学校有这样一个双学位项目。”24级药学院郑浩辰在去年听招生宣讲时,就锁定了复旦“X+AI”双学位项目。

“我一直想往科研方向发展。”认定AI是药物研发的未来工具,1月“X+AI”遴选启动时,郑浩辰看到通知,不假思索就报了名。

同样抱着“AI助力本专业学习”想法报名的,还有24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方向)的黄欣宁。



黄欣宁参加“新型半导体的芯片之路”课程

高中阶段,黄欣宁就报名参加了“步青暑期见习计划”的“新型半导体的芯片之路”课程,确立微电子发展方向;高二加入“复旦-荣昶创芯实验社团”,提前了解了集成电路领域的相关知识。大一寒假,他随学院赴新加坡参加冬令营,在南洋理工大学进一步加深对AI关键模型的理解。

集成电路和AI是高相关的专业,“两个专业十分契合”,集成电路可以为AI赋能,AI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芯片设计优化。“正好学校推出了双学位项目”,黄欣宁期待通过两个专业的融汇贯通,学到更多新东西。


文科生跨界学AI有难度吗?大一刚进复旦,在不确定能否入选AI双学位时,24级望道新闻卓越班的高寒就展现出超强规划能力,提前选修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打下坚实数学基础的他,更显得游刃有余,本学期主要专注于新闻专业课和AI编程能力的提升。

本学期“首吃螃蟹”的同学活学活用,已经开始“授人以渔”。在线上支教项目中,24级行政管理(公共政策)-人工智能双学位的陈钰泉试着给同学们讲点“不一样的”。他用通俗语言解释“机器学习”,帮助感兴趣的中学生提前规划AI学习路径。“技术不应是‘黑箱’,而是人人能用的工具。”

修读不易:常常课后“啃硬骨头”

在人工智能基础这门双学位的必修课上,24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工智能双学位的李冠儒最难忘的瞬间,就是“手搓大模型”完成、程序成功跑通的那一刻。

以往高大上的大语言模型,通过文本情感分析、图像识别处理等一项项小作业,逐渐被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步骤。李冠儒对AI背后的底层逻辑有了切实可感的认知经验。


上大学前,具备编程基础的同学并不多。郑浩辰第一次完成Python编程作业时,“扫雷程序报错了十几次。通过问AI、查教程、问助教,我终于看到数字正确显示周围雷数,成就感爆棚!”课后额外花时间自主学习,啃下作业里的“硬骨头”,对修读双学位的同学是家常便饭。

"最开始只是抱着‘试一下’的心态",李冠儒报名了“数学+AI”双学位。不同于单一数学学位,该双学位方案在保留数学核心课程的同时,增设人工智能模块,相应缩减数学选修课的学分要求。新增的20-30个人工智能学分需在四年内完成,平均每学期约增加1-2门专业课程。这种渐进式的课业压力,让他逐步适应跨学科的学习节奏。



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2+X”教学培养方案

繁忙课程之余,不少“X+AI”学生通过兴趣爱好,寻找学业与生活的平衡点。黄欣宁就是通过活动和篮球,遇见志同道合的“卓越杯”科创竞赛队友。而刚结束采访的李冠儒,放下电话,就在为第二天排满的课表和不久后的“院系杯”储备能量。

跨学科,激发创新火花

双学位是个平台,院校搭台,学生亮相。首批23个“X+AI”,通过学科组合,产生的化学反应远不止23种。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一起上课,多学科视角交叉,启发无限放大。

“如果你是AI,如何阻止人类把你关机?”在本学期双学位必修课人工智能伦理上,问题一经抛出,就让同学们脑洞大开。


“要在博弈中找到共生之道。”陈钰泉马上联想到科幻小说《三体》中的威慑方案,也有同学提出“利诱”,法学专业的同学持更加审慎的态度,而计算机专业同学则更关注技术本身……在课堂上,不同观点碰撞,陈钰泉收获不少有意思的思考角度,也认识了不少不同专业修读人工智能双学位的小伙伴。

学校还将遴选更多“X+AI”双学士学位项目。今年秋季学期,复旦大学将向2025级开放更多“X+AI”类本科双学位项目,在部分一级学科试点“学科博士+AI硕士”双学位项目,实现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学位项目。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汪祯仪

图 片

汪祯仪、受访者供图

责 编

汪祯仪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