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南区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立足“构建优质均衡一体化,推进全域全面现代化”战略目标,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持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倍增,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市南教育。
政府主导,顶格推进全力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市南区将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纳入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建立区级联动协调机制,确保教育规划优先制定、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问题优先解决,以“顶配”行动,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需求。制定《市南区“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市南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工作方案》《市南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9—2035年)》《青岛市市南区“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总框架、时间表、路线图”,全力推进义务教育高标准均衡发展、高质量内涵发展、高水平特色发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全域统筹,合理规划稳步推进优质资源升级
市南区系统整合潜在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优质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布局体系,全面提升学校硬件设施水平,打造优质教育环境。近年来,投入约13亿元完成9所中小学的新建、重建工程,新增建筑面积约16.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8000余个,投入约1亿元先后完成近50所(次)中小学的维修改造工程。在全市率先启动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改造工作,实现教室护眼灯具全覆盖。全市首创为10所中小学配备午休式课桌椅,实现公办学校人工智能实验室全覆盖,以教育装备配备升级助力市南教育提质增效。
多维联动,统筹优化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学位供给
市南区始终坚持政府统筹、动态调配、精准施策,打出了一套义务教育学位保障的“组合拳”。在全市率先建立招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开展调研摸底、挖潜扩容、分校办学、设立当年有效的“入学缓冲区”、发布“学位预警”等举措,“一校一案”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实现学位“优”保障。同时构建“567”一体化招生服务体系,通过“五入”服务、“六个一”服务和“七步”成长指导,开展政策宣讲、入学答疑,缓解家长对孩子入学的焦虑,提升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强师兴源,培根铸魂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市南区深入推进“两力工程”行动,全力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赋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1+X”多元化教师招聘补充机制,精准填补学科教师结构短板;推进教师素养提升工程5.0,构建从新手到名师的发展进阶体系;全省首创“教师全学段共享交流”机制,57名教师开展跨学段“走校教学”;满足中小学师资“点单”需求,确保骨干教师“精准配送”;在全市率先设立尊师爱师基金,惠师项目增至331项,区域教师幸福成长。目前,市南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7名,齐鲁名师、名校长11名,省特级教师15名,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2名,具有区级及以上荣誉称号的骨干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近六成,具有国家、省级荣誉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以及每百名学生拥有骨干教师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全域贯通,高位升级构建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体系
市南区持续深化区域集团化办学改革,构建“西提扩优、中扩倍增、东优协同”的立体交互式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发展模式,升级打造4个“融合型”教育集团和10个“聚合型”教育集团,推动学段贯通、学区跨越、衔接培养、项目创新及学生教育“一体化”持续发展,让每所学校都“强起来”。100%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质高中开展多维合作,100%学校参与教育集团集群发展,集团内实现了优质师资交流、优秀课程共享和更多学生间的交流共学,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高度认可。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着力提升铸魂育人质效
市南区坚持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工程,建立“榜样浸润”“教联体”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市南区新时代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打通10个“百分百”榜样进校园育人路径,升级“优学市南”研学品牌。实施“五链融合”协同培养课程,构建“校长杯—局长杯—区长杯”覆盖全年、全学段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持续打造8项时尚青少年体育品牌。建立全国首个中学生地球科学科普教育基地,成立全国首个“校园打击乐联盟”,全市首创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学生艺术、科技竞赛、体质健康、近视防控等工作成绩斐然。
下一步,市南区将凝聚各方合力,持续巩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果,在推进“国内一流、青岛龙头”教育强区建设中争当“领头雁”,努力满足群众对更高水平、更高品质、更具特色的教育需求,为推动教育强市建设贡献市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