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涉企现场检查同比下降55.7% 发现问题率同比增长8.3%首都“城市管家”绣出执法改革新成效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几天前,一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将3000多斤活蹦乱跳的淡水鱼放进北京市海淀区的南沙河流域。群众纳闷,物业公司此举意欲何为?原来,该物业公司此前违规排污被查处,城管执法部门及时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责令物业公司采取异地增殖放流方式进行替代修复。听闻原委后,群众对此纷纷点赞。
这样的创新性执法,是北京城管执法部门全面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城管以推进队伍规范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创新实战化培训模式、强化执法数据应用开展源头治理、推行“一次入企 全面检查”等措施,全面提升执法质效和服务意识,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2024年,北京城管涉企现场检查同比下降55.7%,发现问题率同比增长8.3%,执法理念方式得到有效转变;办理的涉企不予处罚案件超过1万件,推动包容审慎监管执法落地见效,护航首都高质量发展。
创新培训模式实景实训
两年前,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制定出台基层综合行政执法队规范化建设三年指导意见,从队伍管理、执法检查、执法监督、协同协作等方面进一步建章立制。
“基层执法涉及领域众多,相关执法标准在实践中应当如何把握,是很多一线执法队员的共同困惑,此前我对安全生产中燃气相关的检查就有些拿不准。”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安帅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北京市城管执法局设立燃气执法现场教学点后,他便报了名,没想到教学点就设在餐饮店后厨,实景实训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法律条文活了起来,此前的执法困惑也有了答案。
记者从北京市城管执法局了解到,目前城管执法部门通过政企政校联动机制,已携手打造电力、燃气等多个特色现场教学点,通过运用以干代训、技能比武大赛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队伍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
凝聚法治合力的同时,北京城管执法部门积极培育内部“兼职小教员”,选拔优秀骨干参与其中,在公共法律知识、业务知识、行政执法技能等多个领域对一线执法力量开展培训。
科技赋能提升执法效率
城市管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在基层更是如此,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依法处置,成为城管执法部门的一道必答题。在北京,集“一库汇聚融合”“一端智慧执法”“一网协同联动”等功能于一身的智慧化城市管理平台,成为执法队员们提升质效的有力抓手。
“年初,我们村炒十路路边有渣土车深夜偷倒渣土,风一刮满是沙尘。”北京市房山区阎村镇村民朱大妈说,让她没想到的是,正准备向村里反映问题时,城管队员就发现了这个情况,不仅将建筑垃圾清走,还对空地进行了修整。
记者了解到,这背后,离不开科技赋能和跨区域协同执法的合力。城管队员在发现违法线索后,对垃圾堆反复翻查,在建筑材料外包装上获取线索,将目标锁定在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处施工工地,并通过监控视频找到了嫌疑车辆。随后,大兴区城管执法部门调取工地门口监控录像,将完整证据链牢牢固定。就这样,两区城管执法部门通过智慧化城市管理平台的“一网协同联动”等功能,对违法行为进行了快速处置,并将涉及其他违法行为的线索移交公安部门作进一步处理。
如今,北京市、区、街三级城管队员均可利用移动端的“执法城管通”App开展执法检查,做到“随检查、随记录、随上传”,执法效率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北京城管执法部门深化数据服务能力建设,向智慧化城市管理平台要数据、找问题、寻对策、促创新、提质效,目前已构建道路遗撒、施工扬尘、市容环境秩序等非现场监管数据比对模型,为基层综合执法赋能增效,推动从治已病到治未病,持续开展执法源头整治。
包容审慎优化营商环境
“包子铺的连锁分店刚开业,我刚从外地调过来,在规范经营方面好多还不清楚,多亏有城管部门的指导。”一家包子铺店长孙女士说,她对北京市关于生活垃圾、“门前三包”等相关规定并不了解,城管队员为全体店员讲解后,还手绘图解了相关法规,对首次店外经营行为,考虑到违法情节轻微且及时改正,按照规定免予处罚。
执法队伍的执法理念和水平,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面镜子。近年来,北京城管全面梳理修订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及适用规则,制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相关规定,提升执法服务水平,推动包容审慎监管执法落地见效,陆续推出的“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一次入企 全面检查”等举措,让执法改革红利直达企业。
记者还了解到,北京城管执法部门在创新举措的同时,聚焦燃气安全、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城管执法主责主业,主动联系北京市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探索建立线上线下开展宣传的合作模式,以通俗易懂的案例讲解、风趣幽默的普法小故事等形式精准开展普法宣传,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张旎表示,北京城管执法部门将进一步以提升全市城管综合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水平为主线,创新精细化执法模式,继续为提升首都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徐伟伦)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