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规范食品标识标注,加强食品标识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近日针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找不到、看不清、不易算”等问题,制定出台了《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将与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配套同步实施,并设置了2年过渡期。(3月27日央视新闻)
食品标签虽小,却承载着万千家庭的饮食安全与健康期待。但在现实中,一些食品生产商在标签标注上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藏得很深、写得很小,让消费者找得费劲、看得头疼。更有甚者,通过模糊标注、虚假宣传等手段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
此次出台的新规可谓直击要害。新规不仅对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到期日的位置、字体大小、字号、颜色等作出了细致规定,还要求商家按照年、月、日的顺序直接标注保质期到期日。这意味着新规实施后,食品日期将一目了然,有效解决“找不到、看不清、不易算”等问题。
标签的清晰性只是基本要求,信息的真实性才是关键。现实中,“零添加”“不添加”等模糊表述经常出现在包装上,消费者误以为选择了更健康的产品,实际上可能陷入了商家的“文字游戏”陷阱。新规对此类误导性用语亮出了“红牌”,让标签回归客观陈述的本真。此外,新规还要求强制标示致敏物质信息,这将有助于降低食物过敏的发生概率。
标签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信息,更在于引导健康消费。新增的饱和脂肪与糖分标注,让“隐形健康杀手”无处藏身;针对儿童青少年的“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警示语,则将健康教育延伸至日常消费场景。可以说,食品标签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消费者科学饮食的“指导者”。如今,公众的饮食需求已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吃得健康”。
技术进步为标签赋予了更多可能性。数字标签二维码的引入,打破了传统包装的物理局限。老年人扫码可以听语音讲解,视障人士借助手机识别获取信息,追求细节的消费者还能通过视频了解生产工艺。比如,一罐奶粉底部的二维码,既能展示奶源地的生态环境,也能提供营养搭配建议。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信息边界,更让“小标签”成为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贴心媒介。
优化食品标签标识,本质上是将消费者的需求置于商业逻辑之上。新规对字体大小、颜色对比、信息排列的严格规范,将有效堵住企业利用模糊标注误导消费者的漏洞。表面上看,这会增加企业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将推动行业走向“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真正优质的产品,从不害怕将信息公之于众。消费者的选择终将让诚信经营者赢得市场。如果企业能将标签视为与消费者沟通的窗口,主动展示原料溯源、工艺创新等细节,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喷码难寻”到“扫码可知全貌”,从“雾里看花”到“一目了然”,食品标签的演变映射着社会对食品安全与民生福祉的不懈追求。优化食品“小标签”,守护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安全,更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尊严与幸福。
作者 陈广江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