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浪潮奔涌而来的当下,多地探索推行的父母护理假,犹如为无数在工作与尽孝间艰难平衡的子女递上了一份“及时雨”般的关怀。这既是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有力践行,也是对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现代呼应。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仍存在差距,“企业不愿放、职工不敢休”的现状让这一制度在落地过程中举步维艰。父母护理假绝不能止步于纸面规定,亟待全社会共同推进落实。(3月31日《工人日报》)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独生子女父母正大规模步入老年阶段,养老照护需求呈现井喷态势。数据显示,未来数年,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将直面父母养老难题,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让子女个人照护力量不堪重负。父母护理假的出现,汇聚了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是共同应对养老困境的创新之举。目前,已有超过20个省份积极响应,从最早河南设立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到如今多地将适用范围拓展至非独生子女,假期设置也逐步优化,这一系列探索无疑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坚实步伐。

但深入现实层面,父母护理假的推行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企业端,许多用人单位对这一制度了解不足,部分企业认为其缺乏劳动法的刚性约束,仅是地方层面的倡导性规定,因而执行积极性不高。这直接导致职工在申请护理假时遇到阻碍,甚至出现请假被视同事假、绩效工资遭扣减的情况。在职工端,由于对政策缺乏了解,加上担心请假影响工作评价与职业发展,即便知晓有护理假,也只能无奈选择放弃。

要让父母护理假从“纸面规定”转化为“实际权益”,需要建立系统化的保障机制。立法保障是首要环节,应立足全国层面,整合各地实践经验,尽快出台统一的职工父母护理假条例或实施办法,将其纳入法定假期范畴,明确企业违规的法律责任,为职工维权提供法律依据。同时,细化实施细则,规范请假流程与证明材料,畅通权益受损时的救济渠道。

宣传推广同样不可或缺。要将父母护理假政策融入劳动合同示范文本与企业入职培训体系,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人社部门线上平台精准推送政策解读。将企业执行情况纳入社会责任考核体系,与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政策挂钩,以经济杠杆调动企业积极性。此外,还需开展孝老敬老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支持父母护理假的良好氛围。

建立成本共担机制是破解企业顾虑的关键。可探索“企业+保险+财政”协同模式,设立专项基金,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缓解家庭与企业的经济压力。在财政与税收政策上,对积极落实护理假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项目招投标优先等政策支持,提升企业落实政策的主动性。

父母护理假连接着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当护理假从“特殊福利”变为“普遍权利”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和谐的代际关系,更是一个对生命全程都充满温情的社会。

作者 关育兵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