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蜀汉五丈原军营。帐篷内,年近六旬的诸葛亮躺在病榻上,面色苍白。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心中仍有一件大事未了 - 如何处置魏延。这位勇猛善战的将军,既是蜀汉的功臣,也是潜在的隐患。诸葛亮陷入沉思,该如何在临终前解决这个棘手问题?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为的是完成先主刘备托付的"兴复汉室"大业。但连年征战,劳心劳力,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这次北伐中,他突然病倒,整个蜀汉朝野顿时陷入惶恐。
诸葛亮是蜀汉的顶梁柱。他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治国安邦的能臣。刘备临终前将幼子刘禅托付给他,诸葛亮尽心辅佐,使蜀汉在三国鼎立格局中站稳脚跟。如今诸葛亮一病不起,蜀汉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危急时刻,一个人的态度格外引人注目 - 魏延。这位勇将跟随刘备多年,屡立战功,是蜀汉不可或缺的大将。但他性格刚愎自用,与朝中其他大臣关系紧张。诸葛亮病重,魏延会如何行动?这成了朝野关注的焦点。
魏延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本是汉中守将,后来归顺刘备,一路跟随征战立功。刘备称汉中王时,出人意料地选择魏延镇守汉中,而非张飞。这足见刘备对魏延的器重。
魏延确实有真本事。他骁勇善战,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诸葛亮北伐时,也常让魏延独立统领上万大军。但魏延有个致命的缺点 - 太自负了。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致命的缺点,所以导致了魏延后来的结局。有一次,魏延跟朝臣刘琰吵起来了。诸葛亮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站出来说了刘琰几句。但魏延还是不依不饶,直到刘琰亲自写信道歉,这事才算完。
更要命的是,魏延跟诸葛亮的亲信杨仪关系特别差。两人三天两头就要吵架,魏延甚至多次拔刀要砍杨仪。要不是诸葛亮和费祎从中调解,说不定真闹出人命来。
诸葛亮躺在病榻上,心里盘算着。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蜀汉的未来怎么办?最大的隐患就是魏延。魏延确实是条虎将,但这家伙太自负了。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会不会安分守己?会不会趁机生事?这都是未知数。
诸葛亮想起魏延曾经说过的话:"丞相若在,延便尽心辅佐。丞相若不在,延便自立门户!"这话听着像是玩笑,但谁知道魏延心里怎么想的?再说了,魏延跟朝中大臣关系那么差,诸葛亮一走,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诸葛亮思来想去,决定未雨绸缪,布一个局。他秘密召来亲信杨仪、费祎和姜维,交代后事。"我若去世,你们要按计划撤军。"诸葛亮对三人说,"第一个拆营的是魏延,姜维你第二个。如果魏延不听命令,你们就自行撤退。"
三人听完,都暗暗吃惊。这分明是防着魏延哪!但他们也明白诸葛亮的用意,纷纷应承下来。诸葛亮又单独叫来马超的弟弟马岱,低声嘱咐:"魏延若有异动,你就替我除掉他。"
马岱虽然吃惊,但还是点头答应。他心想:魏延啊魏延,你可要老实点,别自寻死路啊!没过几天,噩耗传来 - 诸葛亮病逝了。整个蜀汉军营顿时陷入一片哀恸。
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召集众将商议撤军事宜。魏延一听说要撤军,当场就不乐意了。"丞相刚走,我们就要撤军?这不是让敌人笑话吗?"魏延大声说,"我看不如趁机进攻,为丞相报仇!"
杨仪皱眉道:"现在军心不稳,贸然进攻太冒险了。还是按丞相遗命撤军为上。"魏延冷笑一声:"丞相在时你们都听他的,丞相不在了,难道我魏延就不配做主了?"
眼看两人争执不下,姜维赶紧出来打圆场:"两位将军先别急,不如各自写个计策,大家一起商议?"魏延和杨仪都觉得有理,各自去写计策了。没想到等计策写好,两人又吵了起来。
魏延的计策是分兵进攻,声称可以一举歼灭魏军。杨仪则坚持按原计划撤军,说这才是稳妥之策。两人越吵越凶,眼看就要动手。这时马岱突然站了出来,厉声喝道:"丞相临终前有遗命,若有人违抗军令,格杀勿论!"
此言一出,军中顿时一片哗然。魏延脸色大变,怒视马岱:"你说什么?!"马岱不卑不亢:"丞相遗命在此,魏将军请看清楚了。"魏延接过诏书一看,果然写着若有人违抗军令就地处决的话。他顿时面如土色,转身就往外跑。
"魏延谋反!大家快拿下他!"杨仪高声喊道。军中顿时大乱,有人想抓魏延,有人则犹豫不决。魏延看势头不妙,干脆带着亲信杀出重围,逃出了军营。
这事闹得沸沸扬扬,最后魏延被马岱追上杀死了。一代名将,就这么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说实话,魏延的死挺冤枉的。他虽然性格古怪,但对蜀汉是忠心耿耿的。他不想撤军,也是为了蜀汉的未来着想。
可问题是,在那种局势下,魏延的做法确实容易引起混乱。军中不能有二心,这是铁律。诸葛亮临终布局,看似狠辣,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事让人不禁想到,在权力的游戏中,有时候忠诚也是一种负担。魏延太过耿直,不懂得审时度势,结果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反过来说,诸葛亮临终还要操心这些事,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难道蜀汉的江山就这么不稳固,离开他就会马上崩塌?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分享哦!
不管怎么说,魏延的悲剧告诉我们,在官场中混,光有能力还不够,情商也很重要。不然就算你是条真龙,也难免栽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