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融界报道,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近日表示,他将于4月2日同时实施广泛的针对每个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以及额外的“行业特定关税”(additional sector-specific tariffs)。据悉,后者将集中于针对全球钢铁和铝之外的额外特定行业关税,此前特朗普政府宣布的对于对所有进口到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已经正式生效。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对全球记者们表示:“在某些情况下,这两种类型的关税都将被施加于进口到美国的外国商品。”
特朗普(资料图)
在美国“对等关税”即将生效的背景下,特朗普表示:“对等关税”将保留一定“灵活性”,还特别提到中国,说在贸易问题上与中国有“对话”的空间。特朗普还声称: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将与中国贸易官员进行首次通话。那么,特朗普的言论,是否代表他的下一轮关税措施,会比此前所公开的更为谨慎呢?要知道,此前特朗普在加征关税问题上,可谓是霸道之极,表现出一副就是要乱拳打四方的姿态。但现如今,特朗普却表示:“对等关税”将保留一定的“灵活性”。
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本质上是试图通过单边关税手段扭转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美国2024年对华贸易逆差高达3750亿美元,占其全球逆差总额的41%。然而,关税大棒挥舞近两年后,美国消费者却成为实际买单者,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对华加征关税使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约1300美元。在通胀压力与经济衰退风险交织的背景下,特朗普团队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关税的实际效果。
近日,特朗普的“特使”——美国参议员戴恩斯现身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先后与中国副外长马朝旭、中方两位高层会面。别看戴恩斯只是个议员,他与特朗普私交甚笃,上次中美贸易战期间,他在中美之间充当中间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润滑作用,在贸易对话方面,他无疑拥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他的态度也很能体现和代表特朗普的真实想法。这次他访问中国的时机很特殊,近段时间,中美之间不仅有关税博弈,还有巴拿马港口之争,政府间贸易对话进行得很艰难,贸易战已经是箭在弦上。
特朗普(资料图)
根据美媒报道,自从中国实施反制后,美国农业出口大幅缩水,中西部农场主损失惨重,棉花出口量暴跌80%,整体出口水平降至1994年以来最低点。此外,美国对华汽车出口量也下降了近70%。美国可以说是“杀敌一百自损一千”。就连美国国内不少经济学家就表态称,特朗普的关税战不仅未能达到削弱中国的目的,反而导致美国本土企业、消费者和农民承担了更大成本。中国已经不止说过一次,贸易战的核心逻辑是“双输”,没有绝对的赢家。
今年,商务部将在各地举办“外贸优品中华行”系列活动,为外贸企业拓展内销搭建平台。活动覆盖的地区包括10个经济大省,这些省份既是外贸大省,也是消费大省。其中就有这次调研去到的上海。今年,上海将投入5亿元市级财政资金发放消费券,通过政策提振消费。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0%,高于此前彭博社等预期的3.8%,高于去年12月的3.7%。
特朗普(资料图)
不管如何,在跟美国打交道时,中国都会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避免陷入美方设计的"让步陷阱",保持战略定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我们的自身利益。总之,对于中美关系,我们肯定希望努力争取好,但对于美国这个国家,我们也没有必要抱有太高的期待,必须随时做好斗争以及最坏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