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集聚发展 “新”动能不断涌现!贵阳贵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贵州考察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贵州要下定决心、勇于探索,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


工人在贵州忠辉重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碌(资料图片)。

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促进能源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贵阳贵安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机遇,立足资源禀赋,强化政策引领,不断育龙头、补链条,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吉利汽车、宁德时代、比亚迪、奇瑞万达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贵阳贵安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了从动力电池生产到整车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全产业集聚态势。

接下来,贵阳贵安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力转化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执行力,全力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释放和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汇聚产业动能 实现集群发展

位于贵安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贵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生产线高速运转,技术工人正操作机械设备完成冲压、焊装、涂装等工序。

贵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占地1800余亩,是一家集纯电动货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已建成研发实验室及公用配套设施、纯电动货车整车生产线,具备纯电动货车整车生产资质。

作为贵安新区新能源汽车制造代表企业,贵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抢抓“电动贵州”等政策机遇,打造了纯电动重卡、轻卡、中面、微面、环卫专用车等多种类型产品。“去年,我们通过销量拉动产量,通过产量拉动产能,各车间产量得到大幅提升。”贵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金亮介绍,接下来,贵州长江汽车还将围绕整车建链延链强链,与更多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贵安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近年来,贵安新区抢抓“电动贵州”机遇,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新能源电池及配套产业集群,陆续吸引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车时代、中科电气等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落地,逐步形成从电池材料研发到整车制造的产业链。


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项目。

作为全球第一动力及储能电池制造企业,宁德时代在贵安新区部署建设了全球十四大电池生产基地之一——宁德时代贵州基地。

记者在宁德时代贵州基地容量厂房看到,装卸机器臂360度来回舞动,快速将已经生产好的电芯精准码放;“AGV自动装卸机器人”来回穿梭,将一批批电芯运至模组车间。“容量车间主要是进行电芯性能测试、绝缘包膜、打包下仓等工序,到这个环节,成品电芯就算生产完成了。”容量车间生产主管侯亚辉介绍,整个车间生产自动化程度极高,只有“目检”环节才需要几名技术工人现场完成。

“宁德时代贵州基地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生产线,从投料到成品电芯产出,产线860余米,自动化率达95%,拥有目前行业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生产速度一流的设备产线。”宁德时代贵州基地运营总监周国立介绍,基地于2023年10月投产,从零起步,一路爬坡量产。2024年,基地已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生产的电池主要出口海外。

“宁德时代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服务保障。落地至今,省、市、新区对我们高度重视,在电力供应、道路交通以及生活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周国立说,贵安新区建设了首条220kV电力管廊,确保了基地生产用电的稳定可靠,还在富贵安康小镇提供了900余套过渡宿舍,为员工生活就业、企业生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营商环境好,企业方可一心一意谋发展。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充分发挥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优势,自宁德时代贵州基地项目启动以来,先后带动多家供应链企业落地贵州及贵安新区,形成了矿产资源板块、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板块、绿能板块、终端业务板块四大板块的战略布局,不断完善从电池材料研发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

“近年来,贵安新区逐步推动新区新能源等产业发展聚集成势,新型工业化发展动能不断增强。”贵安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办公室主任顾平表示,接下来,贵安新区将继续推动长江汽车纯电动货车项目提量扩产,依托奇瑞商用车、宁德时代、比亚迪、中科电气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聚焦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及材料、汽车后市场等全产业链培育产业生态,打造新能源汽车、电池及材料产业集群。

深耕细分赛道 拓展市场版图

在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一批组装好的新能源客车整装待发,即将发往尼泊尔。

作为贵州省唯一一家拥有整车资质、新能源资质、氢能源资质的客车制造企业,近年来,奇瑞万达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依托研发创新和精密制造“两条腿”走路,专注于新能源客车整车研发、制造与销售,不断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针对国内市场,奇瑞万达不断丰富产品型谱。去年12月底,奇瑞万达客车成功向北京客户交付首批纯电商务车,在新能源商务车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助力首都绿色交通发展;今年1月,奇瑞万达向青岛交付60台瑞达E8L纯电公交车,该产品因低能耗、零排放等优势,目前已在山东、上海、安徽、内蒙古等地的部分城市上线运营。

针对国外市场,奇瑞万达不断拓展市场版图。去年,奇瑞万达首批新能源客车出口老挝,用于老挝首都万象首条智慧化现代化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助力老挝公共交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今年,奇瑞万达新能源客车将继续出口到尼泊尔、菲律宾等国家。

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经理许伟告诉记者,多年来,奇瑞万达立足于贵州,不断拓展市场,在国内市场,产品销售网络已辐射至广东、安徽、四川、广西、云南等省份,新能源产品占比已达100%。对于国际市场,奇瑞万达则根据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制新能源客车及其他能源产品,在海外订单中,占主导的也是新能源产品。

目前,奇瑞万达的产品已覆盖公路客运、旅游、公交、团体等细分市场,具备年产3万台客车的生产能力。“我们将不断优化产品,拓展市场版图,为更多地区提供绿色、智能、高效的出行解决方案,助力绿色交通建设。”许伟说。

作为贵阳经开区“两主一特”产业中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贵阳经开区不断深耕新能源客车、新能源专用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细分赛道,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

专注于新能源观光车研发制造的贵州忠辉重工有限公司,敏锐地捕捉到观光车市场潜力,从传统客车制造转向观光车制造以来,不断取得创新成果,成功跻身国内观光车制造行业龙头企业,观光车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并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区。


贵州长江汽车焊装车间生产线。

专注于冷藏车等新能源专用车制造的贵州亿拓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与吉利汽车、比亚迪、长江汽车等新能源领军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拓新能源专用车市场。在目前推向市场的系列产品中,新能源系列专用车占比逐渐提高。

今年,贵阳经开区将继续朝着构建以“两主一特”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迈进,其中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以新能源商用车、观光车、专用车企业为牵引,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三电”系统、变速箱等相关产业;支持忠辉重工拓展海外市场;支持贵航股份发挥热管理系统、车用电器等业务优势,不断做大汽车零部件市场份额;重点推动奇瑞纯电LCV新车型项目落地,谋划配套产业园建设,引进汽车安全系统、电子系统等配套企业,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

抢抓产业风口 加快转型升级

位于开阳经开区的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满负荷高效运转,一批批优质产品整齐排列、整装待发。

“我们今年计划生产磷酸铁锂10万吨,截至2月,已完成产量一万余吨,产值超过4亿元,为全年生产任务开了个好头。”贵州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行政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贵州安达科技创建于1996年,起初主要生产黄磷、磷酸等传统磷化工产品。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兴起,贵州安达科技抓住机遇,专注于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开启转型升级之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贵州安达科技成功实现从传统磷化工到新能源材料及电池领域的转型发展,主要从事磷酸铁、磷酸铁锂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拆解、材料再生循环利用。

在转型升级进程中,技术研发是贵州安达科技的核心工作。2021年至2023年,研发投入从0.62亿元稳步增长至1.93亿元,年均投入1.29亿元。人才是第一资源,新产业的发展需要科研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此,贵州安达科技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高层次研发人才近300人,并与四川大学等高校强化产学研合作,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截至目前,贵州安达科技累计获得6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49项。

近几年,贵州安达科技实现快速发展。磷酸铁锂产能从2020年的4万吨/年跃升至目前的15万吨/年,涨幅达275%;2023年,成功登陆北交所,市值峰值近150亿元,成为贵州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公司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是比亚迪、中创新航等企业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纯电动客车、乘用车、物流车、叉车、储能等领域。

同时,贵州安达科技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建设智能立体仓库、购置相关智能化设备,打造数字产线,实现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生产过程全程追溯以及生产车间的智能化、数字化。公司荣获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称号,成为贵阳贵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企业。

下一步,贵州安达科技将强化新能源产业布局,加速推进45万吨/年磷酸铁锂前驱体项目—A区30万吨/年项目建设,深化与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头部企业合作,巩固产业链优势。聚焦高压室磷酸铁锂、补锂剂等前沿技术,加大研发投入至年营收的3%以上。依托贵州磷矿资源,带动本地就业,推动“新能源+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记者 黄菊 汤欣健 顾林晗/文 石照昌/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