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宁德时代CTO高焕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一句发言,直接引爆行业争议:“为了超充,过度牺牲电池的可靠性、寿命、安全,甚至能量密度,这不可取。”此言一出,矛头似乎暗指近年来在超充领域动作频频的竞争对手,比亚迪。
充电速度与电池寿命能否兼得?这场技术路线的交锋,背后是万亿级动力电池市场的争夺战,更是消费者对“快充狂欢”的冷静反思。
“充电五分钟,续航一千公里”,这样的宣传语在新能源车市屡见不鲜。尤其是比亚迪之前推出的超级闪充技术,5分钟能充400公里,1秒钟充2公里。电网速度不够,蓄电池储能来凑。超充技术已经成为包括比亚迪在内,许多车企营销的杀手锏,但宁德时代此番表态,却撕开了行业“速度至上”的隐忧。
高焕直言,电池安全失效率已降至“十亿分之一”级别,但若盲目追求超充而忽视基础性能,可能让技术倒退。
宁德时代的“炮火”并非空谈,过去十年,其累计研发投入超700亿元,2024年单年研发费用达186亿元,专利数量超4.3万项,远超比亚迪的5242项。从神行电池的“4C超充+1000km续航”到天行重卡电池的“15年300万公里寿命”,宁德时代用产品证明:超充与长寿命并非单选题。更关键的是,其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高达37.9%,连续8年稳坐第一,话语权背后是市场对安全与性能的双重认可。
用户的实际体验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比如某新能源车主在社交媒体吐槽:“超充站充得确实快,但一年后续航直接打八折,维修时才发现电池内部损伤。”
此外,不管是手机还是新能源汽车厂商,都是快慢结合,先用快充充到50%左右,之后剩余的存储空间用慢充来代替。比如5分钟充满400公里的续航,但要充到600公里或者100%的电量,那就需要30分钟了。这其实就是对电池的充电保护措施。
这些类似的案例,其实已经暴露出行业隐疾,但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将实验室参数作为卖点,却未解决快充对电池结构的长期冲击。宁德时代CTO高焕的发言,恰恰戳中了这一“技术泡沫”。
当然,有些企业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并且在快充方面用了更温柔的方式,比如通过提升电压降低电流的方式,减少发热和能量高损耗。也有厂商引用AI,通过大数据学习你用车的使用习惯,自动匹配最省电、最保护电池的方式进行充电。这就像人一样,经常熬夜必然上身,偶尔一次两并没有什么大碍,天天通宵谁也扛不住。
也正是如此,宁德时代已布局下一战场,比如第二代钠电池,性能逼近磷酸铁锂,成本更低;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量产,目标直指“7-8分钟快充+零衰减”。若这些技术落地,超充争议或将不攻自破。但问题在于:当行业陷入“参数内卷”,许多人都会被领先的参数带偏,谁愿意为长远技术买单?
“快充与长寿命,你更看重哪一个?如果超充会让电池寿命缩短20%,你愿意接受吗?”评论区留下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