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下的诗句,如同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在沧桑中回荡着倔强的生命力。
一、苦难是生命扎根的泥土
陕北的黄土地最懂苦难的意义。路遥幼年被过继给伯父,在饥饿与冷眼中度过年少时光,成年后又在煤矿的轰鸣声中蜗居写作,肺病缠身仍笔耕不辍。这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在揽工棚里借月光读书,在矿井深处思考人生。正如沙漠中的胡杨树,越是干旱的环境,根系越要向地心延伸。北宋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后在醴泉寺 "断齑画粥",却将苦难熬成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胸怀;敦煌莫高窟的画工们在幽暗洞窟中匍匐千年,用颜料在岩壁上绽放出永恒的春天。苦难从不是生命的负累,而是让灵魂扎根的沃土,让平凡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
二、困境是精神淬火的熔炉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为体验矿工生活曾下井挖煤,在铜川陈家山煤矿的百米深处,他触摸到了最真实的苦难。这种经历让他笔下的人物自带光芒 —— 孙少安在砖厂倒闭后重头再来,田润叶在婚姻挫折中学会慈悲。就像青铜器必经淬炼才能铸就纹样,司马迁忍辱完成《史记》,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心学,敦煌文书在洞窟中沉睡千年终见天日。当代作家余华在牙医诊所工作时,透过窗户看到文化馆的悠闲生活,于是用拔牙的时间写下《活着》;外卖骑手雷海为在送餐间隙背诵诗词,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冠。这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燃烧的灵魂,印证着路遥的话:"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三、希望是穿越寒冬的星光
路遥去世前在笔记本上写着:"要平凡,但不平庸。" 这种信念让《平凡的世界》充满温暖的力量:田福军在改革浪潮中坚守初心,贺秀莲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就像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再寒冷的冬天也有热炕头的温度。苏东坡在海南儋州办学堂,林则徐在伊犁修水渠,张謇在南通建实业,这些在绝境中依然播撒希望的人,让我们相信: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正如路遥在病床上修改书稿时所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站在路遥纪念馆前的黄土塬上,看着远处蜿蜒的无定河,忽然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避开风雨,而在于学会在雨中歌唱。那些在煤尘中闪光的文字,那些在旱塬上生长的庄稼,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仰望星空的眼睛,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只要春天还在,种子就会发芽;只要希望不死,生命就能创造奇迹。这或许就是路遥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 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尝遍人间疾苦后依然相信明天。
路遥
写在最后的话:
借智者的月光,温行路人的酒。那些爱而不得的辗转,求而未果的坚守,请允我以文字的灶台,煨人间的烟火。
感谢点阅“煮史观今”,为你带来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慰籍。关注《煮史观今》,让智者之言与我们的心灵对话。
免责声明:
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