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海淀区的废墟之上,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至今仍在诉说着 165 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浩劫。1860 年 10 月 18 日,3500 名英军士兵手持火把闯入这座被誉为 "万园之园" 的皇家园林,大火持续燃烧三天三夜,将人类造园艺术的巅峰之作化为焦土。

这场毁灭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联军总司令的日记与历史档案,为我们揭开了这场文明浩劫的冷血真相。



一、万园之园的前世今生

圆明园的营建始于 1709 年,康熙皇帝将这座园林赐予皇四子胤禛。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代帝王的精心营造,最终形成了占地 350 公顷的庞大园林体系。

园内 140 余组建筑群各具特色,既有象征皇权至高的正大光明殿,也有模仿江南水乡的温婉景致,更汇集了中外艺术珍品 150 余万件。法国作家雨果曾盛赞其为 "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

这座皇家园林不仅是帝王休憩之地,更是清王朝的政治中心。雍正皇帝在园内增设军机处、六部等机构,使圆明园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乾隆年间,长春园和绮春园的扩建让圆明园的格局最终定型,其建筑艺术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



正如故宫博物院所记载,圆明园的每一处设计都体现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理念,堪称东方文明的璀璨明珠。

园内的奇珍异宝更是令人惊叹。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以青铜铸造,每日按时喷水报时,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工艺水准。文渊阁内珍藏着《四库全书》的手写本,共计 3.6 万册,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部精华。

此外,园内还藏有大量西洋贡品,如英国使团赠送的天文仪器、法国传教士进献的钟表,这些珍品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早期交流。



二、战争阴云下的外交博弈

1856 年,英法两国以 "亚罗号事件" 和 "马神甫事件" 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直逼北京城下。9 月 14 日,咸丰皇帝授权怡亲王载垣与联军谈判,同意其进京换约。然而,英国公使额尔金提出的 "亲递国书" 要求,成为谈判破裂的导火索。

按照国际惯例,使节亲递国书本属正常外交程序,但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中,这被视为对皇权的冒犯。载垣严词拒绝这一要求,谈判陷入僵局。9 月 18 日,英国外交官巴夏礼率 39 人再次交涉,坚持亲递国书。

盛怒之下的载垣下令将巴夏礼一行扣押,押往北京刑部关押。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英法联军,成为圆明园劫难的直接诱因。

巴夏礼被扣押后,联军迅速做出反应。额尔金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的傲慢与野蛮超出想象,必须给予他们狠狠的教训。" 联军司令部立即决定进攻北京,并将圆明园作为首要目标。

9 月 21 日,联军在八里桥与清军展开激战,尽管清军奋勇抵抗,但仍不敌联军的先进火器,北京门户洞开。



三、劫掠背后的文明暴行

10 月 6 日,法军率先攻入圆明园。面对园内堆积如山的奇珍异宝,士兵们的贪婪彻底失控。法军司令孟托邦虽下令 "在英军到来前不得触碰宝物",但勤杂士兵率先开始抢掠,随后整个队伍陷入疯狂。英国特使额尔金抵达后,默许英军加入劫掠,一场持续三天的洗劫就此展开。

士兵们用棍棒砸碎无法带走的珍宝,用斧头劈开镶嵌宝石的家具,丝绸库中的名贵绸缎被成车运走。

据史料记载,一名士兵身上挂满珍珠项链,口袋里塞满红宝石、蓝宝石,甚至将大珍珠项圈挂在胸前。法国士兵在营地公开叫卖赃物,英军则将劫掠品集中拍卖,所得款项按军衔高低瓜分。这场劫掠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掠夺,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劫掠过程中,联军士兵的暴行令人发指。他们闯入安佑宫,将供奉的历代皇帝画像撕毁,珍贵的佛经被付之一炬。在长春园的西洋楼景区,士兵们用炸药炸毁了精美的大理石建筑,只为抢夺镶嵌其中的宝石。

更有甚者,为了争夺一件珍宝,士兵之间竟拔刀相向,人性的贪婪在这一刻暴露无遗。



四、毁灭背后的政治算计

劫掠之后,英法联军开始策划对清政府的进一步打击。额尔金在日记中透露:"争论许久后,我们认为烧毁紫禁城会吓跑清政府官员,导致无人谈判。而圆明园是皇帝最喜爱的离宫,摧毁它既能惩罚皇帝,又不影响谈判。" 这一冷血决策,将圆明园推向了毁灭的深渊。

10 月 18 日,3500 名英军士兵奉命纵火。大火从正大光明殿燃起,迅速蔓延至整个园区。安佑宫中 300 余名太监、宫女被锁在宫内,活活烧死。

黑烟笼罩北京天空两日之久,圆明园内 100 多处建筑化为灰烬,150 余万件文物或被焚毁或遭劫掠。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谴责:"两个强盗闯进夏宫,一个洗劫,一个放火,这就是英法联军的所作所为。"

额尔金的这一决策并非偶然。他深知,圆明园是清王朝的精神象征,摧毁它能最大程度地打击清政府的抵抗意志。此外,他还希望通过此举向世界展示英国的 "文明" 力量,掩盖其侵略本质。

然而,这一暴行却遭到了欧洲舆论的广泛谴责,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信中写道:"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五、文明浩劫的历史余波

圆明园的毁灭,成为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标志性事件。1860 年 10 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赔偿英法巨额白银,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更令人痛心的是,园内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如今仍散落于英法美等国的博物馆中。

这场浩劫不仅是物质的毁灭,更是文化的断层。圆明园所藏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珍贵典籍化为灰烬,无数技艺精湛的建筑艺术从此失传。正如亲历者所述:"这些建筑足以表彰往日的技术和风格,世上没有东西可以和它们比拟,人类不能重新建造。"

文物流失的悲剧至今仍在延续。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流失的文物中,仅法国枫丹白露宫就藏有 3 万余件,包括康熙皇帝的玉如意、乾隆皇帝的盔甲等。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但前路漫漫,每一件文物的回归都伴随着复杂的国际谈判。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圆明园的废墟时刻警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文明需要守护。当我们漫步在圆明园遗址公园,那些残损的石柱与焦土,不仅是一段屈辱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唯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