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三月,繁花似锦,网络视听盛会如约而至。

3月27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正式开幕。聚焦AIGC、微短剧、国际传播、内容创作等重点话题,本届大会推出丰富的视听论坛与干货演讲, 洞察前沿话题,共话未来趋势。

大会第一天,结合开幕式和主论坛,“看电视”对各大网络视听平台代表释出的演讲内容进行了提炼,内容覆盖系统性变革、AI时代的艺术创作、新型广电、网络直播等多方面主题,直击行业前沿。

省级广电应如何进行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AI时代该怎么寻找艺术创造的主体性?观众期待着什么类型的好内容?诸多问题,以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精品演讲为通路,或许可为从业者们提供新的理解与省思。

以下是各大视听平台负责人演讲内容实录(有删减)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

龚政文

以系统性变革和全新姿态踏上未来之路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大部署。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是广电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要着力推动和实现改革、创新、突破。击鼓催征,奋楫笃行。

经过半年多的调研、论证、汇报、沟通,我们拿出了《关于实施系统性变革,推动湖南广电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案》。我们提出,踏上新征程的湖南广电,必须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在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中充当主力军、先锋队,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党媒姓党、新闻立台,坚持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坚持人才为本、平台为要,适应时代之变、行业之变,通过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将湖南广电打造成具有全球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的国有数智化、平台型现代媒体集团。

这样一个媒体集团,将既有主流媒体底色、又有商业平台活力,既在新闻宣传中有强大声量、又在文化创造上有夺目光芒,既“百万文案”源源不断,又技术创新步步生花,既在国内省级媒体中走在前列、又在国际传播格局中有更大作为。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明确了“一二三”实施路径:

“一”是突出一个关键引领:坚持新闻立台、政治家办台,锻造全媒体新闻生产传播核心能力。

高举思想旗帜,塑造主流舆论,是我们的初心所在、使命所在、价值所在,是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的核心能力。多年来,湖南广电常态化实施“头条、置顶工程”,全力以赴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出芒果新闻大片、理论大片,形成了独特打法。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强全媒体时代新闻创新和全域传播能力,持续推进“改文风、改画风、改台风”,擦亮芒果新闻品牌,构建全国头部新闻类新媒体集群,形成与芒果行业地位相匹配的新闻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这次全国两会宣传,我们在加强言论评论、着力表达创新、运用AI技术等方面下了一些功夫,取得了不错效果。

“二”是提升两大核心竞争力:即优势内容和强大平台。提升内容竞争力,构筑芒果内容新优势。庞大的、源源不断的、深受年轻族群喜欢的优质内容,是湖南广电的独特优势。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党和国家重要节点、重大主题,匠心打造一批主流佳作,让芒果大小屏、各端口持续充盈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精品文化。同时做强芒果微短剧,起量、出精品、强厂牌,形成“风芒+大芒+大小屏节目带+出海”的“芒果竖店”全链路生态。

提升平台竞争力,推动头部数智传播平台新跃升。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平台者得天下。我们一方面要与商业平台加强合作,另一方面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平台。现在,湖南广电将建设头部数智传播平台作为核心战略,系统打造长中短贯通、音视频共进、有旗舰有战列、科技含量和商业价值兼备的平台矩阵。接下来将着力于平台竞争力的全域提升,湖南卫视持续巩固省级卫视领先地位,芒果TV推动全链条变革,实现平台用户规模、竞争力、影响力全面跃升。

“三”是答好三道时代命题: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答好文化和科技融合命题,用新质生产力引领新质传播力。这既是总书记交给湖南的重大命题,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带给行业的紧迫课题。我们立足未来形态的媒体竞争,不断强化技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答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命题,打造媒体+旅游芒果样本。以文化之力,铸旅游之光,是芒果的IP优势和业态特色。

答好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命题,开辟芒果出海新战场。我们越来越明确“促进文明互鉴、打造华流品牌、发挥芒果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联结全球伙伴携手共建文化出海共同体,稳步提升在全球重点区域的影响力。

“一二三”之外,我们还要从四个方面聚力攻坚:即推动湖南卫视进一步优质提效、传统业务改造升级、商业模式创新蝶变、芒果总部瘦身健体。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是《诗经》中美好的凤凰意象。我们坚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脚步声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朝阳中,经历烈火淬炼的广电视听行业,一定能如同凤凰那样鸣于高冈,翱翔天际!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龚宇科技的力量,艺术的精神

今年是2025年,电影诞生至今130年,电视技术诞生100年,因为有了这两个技术的诞生,才有了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动画片等。影视行业的发展跟科技创新有关,二十一世纪以来到2025年,跟技术相关的新发明特别多。科技创新也为影视行业带来了冲击,从长视频、短视频到最近两三年的微短剧,这些变化都是基于高速互联网、高速无线互联网、3G、4G、5G、智能手机、竖屏等新的发明带来的。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行业在变、技术也在变,我们要动态地看待行业的变化。

艺术的精神是诗跟远方,诗跟远方是高雅的审美、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所追求的。那么,对于现在要做什么,我们也有一些思考。


第一,自己入场做微短剧,有问题共同去解决,因为观众真的喜欢看,大众性非常强。爱奇艺从去年11月开始正式做微剧以来,微剧在移动端已经变成第三大频道,仅次于长剧、电影频道,超越了综艺、动漫、儿童、纪录片。

第二,聚焦精品,不管是长剧、微剧、短剧、网络电影,各个品类的头部精品会经典永流传,越是精品大家越爱看。

第三,内容时长要更短,集数要更短。广电总局公示的电视剧项目,从最高峰的时候每部剧45集,已经逐渐降低到去年平均每部28集左右。另外,单集时长也要降低,从45分钟到30分钟,到20分钟、15分钟、10分钟,内容需要怎样的表达,剧集就用多长时间去呈现,从用户的角度让大家看不烦,一部剧集40集或者30集不是硬性规定,观众的需求就是要短。

第四,作品要更多、更丰富。社会越成熟,观众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就越强。所以我们要用更多、更丰富的作品满足观众的需求,创意是永远的、无限的,是没有天花板的。

科技创新可能永远在颠覆式地改变我们的行业,不光是影视、网络视听,可能给各行各业都会带来改变。因此,我们要通过改变和优化规则来提高工业化水平,用科技的力量把规则实现得更好。

我们也要养成大IP,不能“狗熊掰棒子”,要把IP养成系列化,再延续到衍生品、文旅等多方面的价值。同时,流量也是多样化的,原来不是会员就是广告,还可以有电商等更多样形式。

重要的还有国际传播,开拓海外市场。全球各个国家的APP影视类、视频类的排行榜,几乎都是中国的微短剧排在前列,这是我们的机会和骄傲,所以要抓住机会。

最后,艺术的精神要有支撑。第一,商业规则是行业发展的基石,市场规则是撑住行业的基础,企业是行业的顶梁柱,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通过做好作品、挣钱、盈利来反哺行业,让我们的作品越来越丰富,有越来越多的精品。第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永远并存的,这是我们艺术的精神,诗和远方。

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

陈睿:AI时代的优质内容

每次在这里我都会去分享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B站内容,今天也是这样。

我今天要分享的第一个内容是食频道,一个美食的UP主。从2023年开始,他开始做“人间喜剧”系列,讲全世界各地的美食和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这样一种走遍世界的报道,能给观众带来非常非常多的触动。

由此我们发现,无论是在电影时代、电视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优质内容永远是刚需。不过在网络时代,因为内容供给极大地丰富了,所以大家可能感觉到优质内容被稀释。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网络除了稀释优质内容之外,它也能放大优质内容,比如说《哪吒2》,如果没有网络的宣传,它不太可能做到现在150亿人民币票房。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优质内容被放得更大了,而且用户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更强了。我认为做内容的从业者,首先要有一个信仰,那就是我们一定要相信优质内容就是观众最终需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在不同的媒介、时代去探索优质内容怎么做,而不是抱怨。


第二个话题我想讲一讲AI。

去年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每个月有8000万用户在b站上面看AI相关的内容。去年一整年,AI相关内容的播放量是300个亿,超过80%看AI内容的用户是95后。为什么年轻人喜欢在b站上面看AI内容?第一因为AI内容确实能够引发人好奇;第二,很多年轻人在b站上面是看如何去学习和使用AI,对AI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

其实我认为AI成为年轻人爱看的内容是一个好事,为什么呢?因为AI就是未来,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核心,而年轻人关注AI代表他们关注未来,代表咱们中国的年轻人有想法。b站要起的作用就是要让年轻人更了解AI,让他们能够更快地学习AI。

最近有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那就是在AI时代,是不是就不需要人了?是不是AI就可以做很好的内容了?其实我觉得肯定不是,因为AI本质上是一个工具,就跟曾经的毛笔,后面的扫描仪是一样的。人是创作的主体,AI能够放大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相信在AI时代,我们一定能够看到更多优质内容,我也希望b站在AI时代继续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谢谢大家!

阿里大文娱集团董事长兼CEO

樊路远:

脚踏实地 才有理想惊喜

今年的大会延续了去年“极视听 强赋能”的主题,很有感触,同一个主题,在一年之后,同一个时间,又有了新的意义。

内容行业常常期待“黑马”,期待一部作品有超出预期的惊喜。然而市场风向在变,用户审美在变,技术浪潮在变,我们只能从舒适的惯性中跳出来,屏蔽杂音和质疑,尊重AI对视听表达的重塑,尊重年轻人对世界的看法,尊重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思考。并且,将这种“尊重”转化为行动,向不可预期的每一次技术和内容的创新致敬。


网络视听平台作为贯通行业上下游的生产枢纽,有意愿,有能力,也更能持之以恒地为影视工业化建设加大投入,让技术、艺术降本增效,为内容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为观众打造更极致的视听体验。然而理想主义从来不是独行者,面对行业的未来,我们更要寻找同类人,携手通路人。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同路人营造阳光下的创作和发展环境。

非常感谢国家广电总局正在牵头推动新一轮影视作品的版权治理。正如音乐行业在2015年的最严版权令的推动下,走向了全面正版化的发展,迎来了中国音乐行业发展的再一次高潮。影视盗版不仅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投入,也严重制约了中国影视行业的全球化竞争,打击盗版是为行业的创新之火不断添柴,更会让所有的同路让走得更踏实,更坚定。行业里都说成都会是春天的盛会,偶然经历了多少风雨,就能迎来多少春天。优酷愿与各位一起携手为好内容全力以赴,一同走向春天。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

葛莱:

科技赋能深融智融 江苏广电的系统性变革实践

我们当前正处在一个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周期当中,先进技术已经成为最具活性的“破壁”力量。

总局领导多次强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因为技术而生,也因为技术而兴,面向未来,必须要坚持技术引领。因此,加快适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形势,正是谋划系统性变革的关键所在。

去年江苏台组建了人工智能融媒应用中心。我们以务实的精神来推进,以先进技术来驱动媒体的深融、治融。基本思路是“三化”:工具化、模型化、平台化

所谓“工具化”,我们搭建了一个人工智能的应用平台,我们称之为AI HUB,汇聚了80多种工具,35个应用场景。“模型化”是携手南京大学研发多模态的视听融媒大模型,我们组建了团队,目前正在合作开发,训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清垂类模型。“平台化”是重构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底座,锻造支撑全媒体传播体系,我们称之为“新一代智云平台”。


为了让我们的员工能够主动去拥抱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我们组织了多次培训,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到全链路、全流程、全业务的生产传播环境当中。这里我汇报三个方面:

一是赋能新闻事件,释放一体效能。我们把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已经融入到了新闻的策、采、编、审、发、反馈的全流程。我们把全国两会报道作为科技赋能主题报道的一个检阅场,多场景的运用人形机器人,多元化运用扩展现实、虚拟穿屏、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主播等视听技术,探索新闻报道的各种可能性。

事实上,我们不是单纯就技术来谈变革,而是将科技的创新与机制的创新融合起来推进。我们依托热点数据构建选题闭环,依托传播数据来构建生产闭环,依托用户数据来构建分发闭环,来助推小伙伴能够真正成为全媒体时代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运营者。

二是赋能精品创制,激发破圈效应。我们将先进技术深度融入到精品创制之中,努力让内容产品呈现出新的艺术境界。

三是赋能平台打造,构建传播旗舰。正是基于新一代的智云平台的技术支撑,我们自主研发的“AI江苏”的智能体,可以说是涵盖了新闻、文化、旅游、医疗等众多垂类的智能体助手,全面提升各个平台的用户体验。接下来我们就会应用多模态的技术,与用户能够共同打造双向奔赴的互动生态。

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可以说是技无止境艺无止境,但是技艺交融一定会别开新境,我们永远在路上,谢谢大家!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沈文海:

深化内容科技融合,构筑网络视听高地

网络视听作为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已经跃升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呈现出许多特点:

一是内容生产质效提升,内容创作更加注重类型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精品成为行业的共识。微短剧整体制作量质齐升,但同时打造爆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二是行业格局变革重塑,短视频、微短剧对长视频的时间争夺越发激烈,长视频营收增长面临挑战。而微短剧在付费点播、免费加广告模式、包月等商业模式选择中何去何从也备受关注。

三是视听技术加速迭代,4k、8k超高清视频快速普及,ar、vr内容在体育赛事、文博文旅等领域深化。例如,ai技术快速向应用转化,成为培育网络视听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咪咕作为数字内容领域的新媒体国家队,兼具国资央企特色和互联网特点,我们牢牢把握这一特质,主动顺应行业发展规律。在打造主旋律精品内容,推动专业化赛事运营,强化引领性科技赋能方面,务实耕耘,守正创新,不断为网络视听行业贡献新的价值。


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厚著国有平台底色,弘扬社会主流价值。作为文化领域国之央企,我们把传播主流价值作为平台首要职责,努力在主战场当好主力军。我们加大主旋律内容供给,做好重大题材策划。一系列有热度,有口碑,有影响力的优质内容,促进了主流文化现象级传播。

我们传递正能量价值取向,立足平台调性,加强赛事直播内容管控,收紧跟帖评论、弹幕互动等环节的审核,坚决抵制饭圈现象。依托大赛热度传播中华体育文化,传递纯粹的体育精神,引领文明观赛的新风尚。

二是塑造鲜明的内容特色,撬动用户的情绪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丰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内容,我们深耕体育内容赛道,体育版权布局超过30个项目,9400场赛事,筑牢了看体育上咪咕的用户心智。

我们推动媒体化社区化转型,做深媒体化运营,丰富体育资讯、节目、商业比赛等自制内容,联合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加强内容共建,发力社区化运营,创新球迷社区、运动员IP互动等运营模式,加强POGC内容生态,打造高黏性、强互动的体育社群。

我们创新微短剧内容分发,依托运营商资源禀赋,打造免流量,免广告,无限畅看包月模式,推动缔约用户快速增长。同步加大对微短剧内容创作者的收益分配比重,激发创作热情,促进生态健康发展。

三是铸就科技创新成色,放大视听技术价值。把握网络视听超高清化、沉浸化、智能化演进趋势,担当落实国家链长策源地等重大专项,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

最后是推进AI体系化发展,发挥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优势,叠加DeepSeek能力,布局智能观赛,智创彩铃,智慧文博,AIGC生产管线,智能体等AI应用,重塑内容创作与传播形态,提供全场景智能化视听体验。

未来,咪咕公司将勇担极视听、强赋能使命,秉承意识形态、公共服务、技术产业三大属性,持续深化内容+科技+融合创新,与广大同仁一道,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共筑网络视听的新高地。谢谢大家!

腾讯公司副总裁 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

孙忠怀

淬炼精品 穿越周期 好内容的未竟之路

过去,长视频行业曾一度陷入“唯流量论”、“唯市场热度论”的误区,由于盲目追逐流量数据导致内容同质化,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反而被忽视。尽管平台已积累诸多成功案例,但部分曾被寄予厚望的项目最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基于此,腾讯视频在2021年提出了要成为艺术与科技驱动的视听娱乐引领者的定位,明确把艺术作为统领内容的核心策略。

平台战略优化的核心应聚焦于提升整体项目的成功率,以确保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首先是回归内容,靠精品化、精细化的运作方式,让优质的作品真正脱颖而出。在创作生态层面,致力于平衡艺术追求与商业逻辑,既通过资源配置优化与成本控制保障项目可持续运营,又着力营造尊重创作规律的环境,使艺术家能够专注于具有文化深度与社会价值的精品打造。在科技赋能方面,一是努力打造领先的AIGC内容生产引擎,二是用前沿技术提升音视听体验,三是持续推进影视工业化能力,为艺术家的表达创造更大空间。


作为从业者,我有几点思考和建议跟大家探讨。

一是希望用户能够尽快看到结合时代情绪的内容。长视频是重资产、长周期、大投入的行业,尤其是头部作品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创作过程。一方面在创作端要提升效率,拥抱新技术,加速工业化。另一方面,希望在审核端主管部门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支持,让好作品能够尽快与观众见面。

二是希望行业健康发展不被恶意舆论所裹胁。作品一旦问世以后,无论是平台方、制作方、创作者,都要接受评价,接受市场的检验。但是现在创作者面临的困境是被恶意舆论所裹胁,危及到行业生态,我们非常希望主管部门能够引领健康的文艺评论场,让创作回归艺术本身,让评论回归艺术本质。

三是长视频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期,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有创造力和生命力作品。作为平台方,我们鼓励内容多元和创新,但是创新肯定就意味着冒险,意味着尝试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风格。比如我们最近在研发科幻题材,这需要创作者才华的迸发,也需要主管部门的细心呵护和培育,给予创作者更多的空间。

快手科技联合创始人 内容安全委员会主席

杨远熙:

技术赋能内容生态 老铁经济新基建

刚刚过去的2024年,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带领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AIGC时代。今天在推动中国数字建设的时代命题下,国内AI产业的崛起正在引发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不仅仅是内容生产工具的变革,也是用户服务与交互体验的变革,甚至是传统领域各个产业模式的迭代。

快手既是这一浪潮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2024年6月,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我们推出了全新的创意生产力平台可灵,可灵AI在发布之后,在全球视频创作者和艺术家群体中产生了巨大反响。我们看到凭借有趣的创意玩法,更低的创作门槛,更高效的生产效率。AIGC已成为平台服务用户的新载体。


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视听内容生态的新引擎。二是释放商业价值转化的新动能。三是开启影视工业变革的新基建。

回顾过去三年,作为普惠数字社区,快手将大模型技术围绕内容理解大模型、推荐大模型和视频生成大模型三个方向进行重点突破,已将AI与大模型能力全面融入内容理解、内容生产、内容推荐等全流程,全面赋能内容生态和商业生态,持续为7亿老铁打造AI时代视频创作的新基础设施。

面向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思考如何将AIGC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并积极应对内容识别、内容治理等新挑战。

站在新质生产力与AIGC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坚信AI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变革,将延伸内容创造力的边界,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商业潜力。面向未来,可灵AI愿与各方携手,让技术赋能更有温度,让产业变革更有效率,让数字时代的内容新生态更加有活力。

编辑:芷潇 姆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