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三水厂深度处理工程最新航拍图
近日,记者从安徽省城乡建设厅获悉,中铁四局合肥三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入选“2025年度安徽省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试点项目”,这是该项目继2024年获评“合肥市智能建造试点工程项目”后获得的又一项智能建造类荣誉。
“以前焊接管道,一天最多焊20米,现在机器人一天能焊60米,根据焊缝检测报告数据,机器人焊缝质量更稳定。”安装班组长徐工一边操作焊接机器人一边说。这一场景正是该工程智能建造的生动写照。
管道焊接机器人:让技术工人转型“数据操控师”
在施工现场管材堆放区,焊接机器人的焊枪正精准地在焊缝处施焊。“这台机器人能自动识别管道坡口角度,调整焊接参数,相当于把我们老焊工的经验转换成程序。”焊工刘师傅介绍道。作为从业18年的老焊工,他最初对机器人上岗充满疑虑——“怕抢了饭碗”。但经过项目部系统培训后,他发现自己的角色从“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智能设备管理员”。现在他每天只需通过手机APP查看焊接数据,重点关注设备运行状态,劳动强度降低了60%。据项目技术负责人透露,“管道焊接机器人采用高精度的定位技术和精确的运动控制,能实现±1毫米的定位精度。通过BIM模型预设焊接路径,机器人可同时处理多个工作面,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3倍。工人现在主要负责设备巡检和应急处理,腾出精力参与更高技术含量的工作。”
扬尘监测仪
有限空间作业监测机器人:为生命安全装上“电子护卫”
在活性炭滤池内部,有限空间作业监测机器人正代替工人进行有害气体检测。“以前爬管子进池子作业,心里总是七上八下。”涂料班组李师傅回忆道,“现在机器人先进去转一圈,手机上实时显示氧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浓度,安全多了。”这种配备多参数传感器的机器人,不仅能实时更新气体浓度检测数据,遇异常情况还会自动触发声光报警。机器人投入使用后,有限空间作业气体超标预警响应速度提升5倍。“工人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监控’,安全得到根本性提升。”
人机协同重构施工模式,绿色智能绘就民生答卷
除了两台主力机器人,项目还构建了“智能建造生态系统”。在智慧工地指挥中心,各部门设备屏幕上实时显示各作业面数据:以“大商务系统”结合智能地磅实现“人、机、料、法”信息化管理,塔机可视化系统消除盲区,设扬尘噪音监测仪……通过运用各种新技术手段,项目管理团队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
项目还将环保理念融入智能建造体系,以绿色智能构建生态工地。通过360°高杆喷淋、扬尘监测仪、雾炮机和防尘密目网联动系统,使PM10浓度稳定控制在50μg/m³以下。
随着工程4座单体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合肥三水厂深度处理工程正朝着2025年通水目标全力冲刺。项目团队将继续深化智能装备应用,让传统建筑业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机。(肖瑶涵 记者 刘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