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北武汉惊现早产儿蛋糕,是怎么一回事呢?王女士24号买的鲜果朵朵蛋糕,生产日期竟是25 号,其实在食品行业这种现象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从东北香米"穿越"一个月到广州芒果干提前七天"出生",商家常常在商品生产日期上喜欢耍点小聪明,但是最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手了,今天让我们看看这个“日期革命”到底是被怎么解决了的?



这不就在前两天,北京朝阳区法院才判了一个相似的案子,起因就是消费者发现超市购买的某品牌藜麦的包装上竟印有两个生产日期,最后法官认定作为经销商的食品公司应对产品包装存在两个生产日期承担主要责任。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第124条,明令禁止虚假标注生产日期,最高罚款可达货值十倍至二十倍。但是这个惩罚看起来很严格,其实现实就是,违法成本相比起篡改日期带来的收益,简直是隔靴搔痒。之前2022年山东典型案例新泰那家食品公司就只被罚了19万。更讽刺的是,某些企业把这种操作当行业"潜规则",法律条文挂在墙上,执行力度却像打在棉花上,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商家敢理直气壮说"早产几天不影响食用"。




那么咱们看看国外怎么解决这个难题。欧盟人做事讲究精确,保质期要标到小时,激光打印技术让篡改无处下手。日本人把食品日期分成"赏味期限"和"消费期限",过了最佳赏味期还能吃,但过了安全线必须下架。最绝的是土耳其,2024年新规直接把生产日期刻成不可修改的批号,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治"橡皮泥日期"不仅要靠明确立法,更得在实践贯彻上扎紧篱笆。
咱们国家最近新出台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明显吸收了这些国际智慧。要求生产日期在包装上"站C位",字体不能小于2毫米,保质期到期日直接帮你算好年月日,这些改动看似琐碎,实则直击痛点。以前买袋饼干得像侦探破案似的翻遍包装找日期,今后终于能一目了然。



但是我觉得光靠新规还不够,日本超市每天傍晚的"打折专区",德国超市临期食品捐赠制度,这些国家的食品监管根本上是在完成食品信任的社会实验。欧洲人会把刚过赏味期的巧克力捐给食物银行,而反观国内,多少过期食品改头换面重新上市?要打破这个怪圈,除了法律和技术,还需要建立全民参与的监督生态,长远建立市场的食品信任。要我说啊,下次看到"早产"食品,别光顾着发朋友圈吐槽,顺手一个举报,可能就推动了行业的点滴改变。
说到底,食品日期不仅是印在包装上的油墨,本质是商业诚信与人性贪婪的持久较量。当某天我们不再需要借助放大镜寻找生产日期,当食品包装上的数字成为绝对可信的承诺,那才是真正的食品安全新时代。毕竟,谁也不想在生日当天,发现自己吃的蛋糕比自己还"年轻"几天。
你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讨论?
我是周兆成,做一名专业且有温度的律师,我们下期再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