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发布公告,就《广州市专用号牌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本市“外卖等即时配送”“瓶装燃气、桶装饮用水、生鲜冷链配送”“邮政、快递、报刊投递”等7类民生服务和公共管理单位的电动自行车核发专用号牌。

电动自行车连接着民生需求,但在广泛使用且管理未完善的情况下,难免衍生出不少交通安全隐患,过去电动自行车受到的执法监管压力较小,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较为普遍,对其优化管理的呼声一直很强烈。广州有关部门近年做了不少努力,从划定限行路段到针对违法行为严格执法,电动自行车交通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上述探索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客观地说很多做法都是无差别监管,即对所有的电动自行车采取统一的执法策略,其优势在于很快能收到效果,缺陷在于忽视了不同用户、不同行业的现实需求。此前,在有关电动自行车限行话题的讨论中,不少人就建议进行分类管理,因为一刀切限行带来的影响太大,像外卖、快递等,限行会放大行业“最后一公里”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来落实这种精细化的管理,因为这里既涉及公平的问题,同时在操作层面也要明确相应的细节。

现在广州交警部门提出电动自行车专用号牌的管理思路,无疑是对分类管理的一种积极探索。

专用号牌很常见,主要针对特定交通工具或者特定人群。比如最常见的蓝色车牌多为中小型私家车,上路对应的是常规管理,而黄色车牌则用于大型客货等营运车,由于这类车辆多为营运性质,所以上路必须持有营运牌照,且在过路费等方面,相比其他车辆要高一些。总体来说,专用号牌考虑到车辆用途、环保需求等因素,交通管理部门据此进行车辆管理与服务。

对电动自行车进行专用号牌管理,显然具有充分的现实基础。征求意见稿提到专用号牌针对的行业中,像外卖等即时配送;瓶装燃气、桶装饮用水、生鲜冷链配送;邮政、快递、报刊投递等,这些行业就业人口多,电动自行车出行需求强烈,但他们带来的交通隐患也显而易见。推出专用号牌,通过严格准入、细化责任,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优化管理。

具体来说,可能意味着将强化两种变化:一是号牌准入要求更严格。像外卖等行业,学习行车安全方面的知识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普遍要求。二是在一些特定执法层面,或许会有针对性的规定,比如限行,在某些区域确实有其必要性,而推出专用号牌就可以在执行限行规则的同时,减少对特定行业的影响。从大的方向来看,专用号牌将实现分类管理、总体优化的效果。

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日趋完善,据最新消息,广州30个电动自行车抓拍取证点位功能将于近日“上新”,未规范佩戴头盔也会被抓拍。从交通执法越来越细化,到推出专用号牌,目的是平衡民生需求与交通秩序,应该说,围绕“电鸡”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细心与耐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