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
2024年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3月27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张金东,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办公室主任倪文,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陈峥,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李旭辉出席,介绍2024年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周颖主持。
周颖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张金东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2024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办公室主任倪文先生,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陈峥先生,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李旭辉女士。
下面,首先请张金东先生作介绍。
张金东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首先向各位媒体朋友、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陕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盯美丽陕西建设这一目标,坚决筑牢秦岭区域、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助力走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蓝天碧水青山“颜值”不断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向好,2024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91,同比改善5.8%,特别是11个市(区)同比均实现了改善。全省国考10个设区市优良天数平均294.6天,同比增加11.7天;重污染天数平均1.4天,同比减少6.4天。尤其是去年12月我省首次实现“零”重污染天,为我们今后持续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二是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全省101条河流227个国控、省控河流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6.9%,连续三年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重点流域及河流中,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达到Ⅱ类,总体水质持续保持优。长江流域陕西境内46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以上,其中8个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渭河干流共20个断面、无定河共14个断面、延河共8个断面全部为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国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三是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考核要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全省土壤、辐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无废城市”试点等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总体看,2024年全省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声环境、辐射环境状况良好。
以上主要是从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相关指标数据的角度来介绍全省环境质量状况,为了能够让大家有更加直观地了解近年来全省空气质量的变化,我准备了一组2017年和2024年全省县区PM 2.5 浓度对比图,2017年我们已经在每个县、区、开发区都建设了空气质量监测站,实现了空气质量监测县区全覆盖。请看,2017年全省122个县区及开发区当中,PM 2.5 低于35微克/立方米的县区只有35个,到了2024年,PM 2.5 低于35微克/立方米的县区达到80个,原来的达标率为28%,现在上升到66%,说明全省县区环境质量改善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介绍一下美丽河湖创建案例。我们推进水污染治理,一方面是把污染解决掉,同时我们要创建美丽河湖,汉江汉中段和安康的灜湖已经被评为全国美丽河湖(提名)案例。去年,延河也被评为美丽河湖,通过近十年的治理,包括截污控源、污染治理、系统整治,目前延河的水质已经稳定达到III类,有些时段达到II类,为黄河流域创建美丽河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环境质量改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佐证就是朱鹮,朱鹮对环境质量要求非常挑剔,1981年在汉中洋县发现了仅存的7只以后,陕西省开展了系统保护,并在洋县区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朱鹮种群逐渐扩大,此后逐步开展野化放飞。到2013年,朱鹮已经到了铜川地区,2024年又到了陕北地区的延安南泥湾和榆林横山,种群数量从过去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7700多只。朱鹮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也见证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陕考察指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赋予陕西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使命和更高要求。我们始终把陕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全国生态环境大局中考量,放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体部署中谋划推进,这是我们工作的根本遵循。2024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固底板,坚决守好三大生态屏障
我们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持续筑牢秦岭区域、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一是当好秦岭卫士。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健全常态长效保护机制,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督导执法检查,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指数达到“一类”最高类别,秦岭区域12个县(区)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二是守好黄河母亲河。持续实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行动,签订黄河流域(晋陕蒙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实施“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黄河流域26处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保持“长治久清”,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达到Ⅱ类水质。三是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严格落实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开展农业面源、生活污染、工业污染治理、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白河县硫铁矿污染治理,有序实施汉江丹江流域涉金属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汉江、丹江出境断面连续11年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二、补短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动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狠抓大气污染治理。制定我省关于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的实施意见,坚持高质量治标与有序治本一体推进,鼓励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升B,大力推动产业、能源、供热、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纵深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二是狠抓水环境质量改善。扎实开展枯水期、汛期水质管控,“一河一策”防范化解重大水污染问题。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联合开展城镇污水收集处理专项排查、工业园区污染整治,实施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调查监测,加快推进再生水循环试点。三是狠抓土壤污染防治。联合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巩固提升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开展新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切实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
三、筑支点,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积极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优质生态环境服务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一是突出源头引领,大力推进分区管控。制定我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划定1576个环境管控单元。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使用“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数据管理平台,已开展相关业务对照分析18000余次,系统点击量超过30万次。二是聚焦前沿科技,协同减污降碳。修订完善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办法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出台气候投融资支持我省绿色低碳发展八条措施。加快推进全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项目建设,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形成。三是强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畅通重点项目环评绿色通道,项目审批时间压缩70%以上。助力稳增长,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白名单,核准520家保障类企业在应急响应期间不停产,573个保障类工程绿色施工,保障类企业数量是2023年的2.27倍。四是深化精准帮扶,切实为企减负。结合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三个年”活动,持续为基层减负。统筹规范生态环境领域涉企督导帮扶检查,常态化开展“送法入园入企”活动,将1115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综合运用非现场执法手段,全省检查企业次数、出动人员数、上报记录数、处罚案件数、处罚金额同比均大幅下降。
一年来,我们锚定目标、笃定实干,生态环境保护的动能更加强劲、支撑更加稳固、活力更加充沛、基础更加坚实,成效更加明显。借此机会,再次向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广大群众、企业和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2025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对标对表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当好美丽陕西建设的“主力军”,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以高水平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省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奋力谱写美丽陕西建设新篇章。谢谢。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省生态环境厅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丨电力行业篇
3.22世界水日丨让我们的水知识day day up!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丨一图读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