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407篇文章

平时经常听到的I期-IV期临床试验、IIT研究到底指的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分类的?在此,把临床研究的常见类型及相应的名称向大家做系统介绍。


一、临床研究类型知多少?

根据不同研究目标和应用场景,临床研究通常可以分为:治疗性研究、预防性研究、诊断性研究、筛查性研究、预后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等。

1. 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研究旨在探索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用于制定公共卫生政策,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以及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该研究可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预防性研究

预防性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预防疾病发生或复发的有效方法,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这类研究通常涉及药物预防、疫苗接种、生活方式改变等多个方面。药物预防研究通过评估特定药物在预防疾病方面的效果,为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疫苗接种研究则关注疫苗在预防传染病方面的作用,通过大规模接种试验,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预防性研究还会探索改变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睡眠等)对预防疾病的影响,为公众提供健康指导。该类研究对于制定公共卫生策略、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3. 筛查性研究

筛查性研究在公共卫生和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它主要用于深入评估筛查方法在识别早期疾病或高风险人群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确定最佳的筛查策略和筛查间隔,旨在通过科学方法确定能最早、最准确发现疾病迹象的筛查手段,以便及时干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4. 诊断性研究

诊断性研究主要用于评估新型诊断工具或方法在疾病检测领域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如新型的影像学技术、新型肿瘤标志物检测手段等。其目标是确定新型诊断方法在识别患病个体方面的有效性,并与现有的诊断方法进行比较。该研究对提升疾病早期筛查能力和减少误诊率具有重要价值,是推动医疗诊断技术革新与提升临床诊断精准度的关键环节。

5. 治疗性研究

治疗性研究作为最普遍的研究范畴,其核心目的在于评估药物/器械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究药物量效关系,对比不同给药途径的成效差异,比较多种药物间的治疗效果,药物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探索老药新用途的有效性,以及明确特定患者群体或环境下药物的疗效等。

二、IIT研究到底指的是什么?

根据药物/器械是否以上市为目的,分为注册研究和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IIT),其定义参见下表1。

表1 注册研究和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IIT)的定义


1. 注册研究

我们熟知的I期、II期、III期和IV期临床试验就是经典的注册研究,具体介绍如图1所示。在临床上,对于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III期和IV期临床试验。


图1 I-IV期临床试验简介

2. IIT研究

IIT研究强调研究医护团队的主导性,紧密围绕创新性和临床实际需求展开,是医学科学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且极具价值的一种研究形式,根据不同研究类型可根据图2进行分类。


图2 IIT研究分类示意图

作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科研处 陶艺 张丽娟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