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日前,在河北可利尔种业有限公司的5G智慧农业园里,传感器代替了农人的双眼,数据流驱动着田间管理,一幅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画卷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徐徐展开。

5G物联网织密“感知网”,农田管理精准到“厘米”

走进河北可利尔种业的小麦种植基地,田间地头的“科技神器”令人目不暇接:虫情灯自动诱捕害虫,土壤墒情站实时监测水分,水肥一体机按需精准灌溉……这些设备通过5G网络互联,织成一张覆盖千亩农田的“感知网”。“过去巡田靠经验,现在管理靠数据!”该公司智慧农业园负责人焦红波站在指挥调度中心的大屏前介绍道,只见他轻点鼠标,土壤肥力、气象变化、作物长势等数据便跃然眼前。

物联网的深度应用,让农田管理从粗放走向精准。焦红波点开手机APP,地块的“健康档案”清晰展现,“以钾肥使用量为例,现在图上显示有橙、黄、灰、蓝、紫等不同颜色,地块显示黄色就表示应使用钾肥2KG/亩,显示蓝色则使用钾肥3KG/亩,紫色使用钾肥3.5KG/亩等等,根据地块颜色的不同,精准施肥,大大节约了肥料的使用量。”焦红波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告诉记者,田间共布设了12套高精度传感器,土壤含水量、温度、PH值等多项数据能实时传送,每个地块的春管“耳聪目明”,有效提高了管理决策的精准度。

“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为农业装上“智慧大脑”

如果说物联网是智慧农业的“神经末梢”,那么“天空地”一体化监管平台则是其“中枢大脑”。在可利尔种业的智慧农业系统中,卫星遥感俯瞰全局,无人机巡航捕捉细节,地面传感器查漏补缺,三者协同构建起立体化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技术人员可识别作物长势差异,精准定位低产区域;无人机和田间高清摄像头实时记录苗情变化,配合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捕捉叶片病虫害迹象。

这套系统不仅“看得全”,更能“算得准”。通过虫情监测设备与数据分析,系统可实时识别病虫害发生趋势,并联动植保无人机实施定点防控。“去年9月份,园区的玉米就亮过一次‘红灯’,数据显示田间昆虫总数超60,蘇马、卷叶螟高达40多只,根据提示,我们园区积极防范,玉米也是‘逃过一劫’,长势很好。”焦红波介绍道。省人工、省肥料、省农药……据统计,农业科技的运用,使该小麦种植基地每亩地的种植成本节省超20%。

全流程溯源系统,让“智慧田”结出“放心粮”

智慧农业的价值,最终要体现于“舌尖上的安全”。在可利尔种业的质量安全溯源系统中,每粒麦子都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农产品的农药使用、质检结果等多项数据都被全程记录,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轻松获取。“我们要让科技看得见,更要让信任摸得着。”河北可利尔种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建民表示。

溯源系统还链接着生态可持续的目标。通过分析历史种植数据,平台可以动态优化水肥配方,减少资源浪费;虫情监测与生物防治结合,能够降低化学农药依赖。在科技助力下,农田管理呈现出“一降一升”的鲜明对比——资源消耗逐年减少,作物产量、质量稳步增长。这种“减量增效”的良性循环,正是科技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人扛牛拉”到“数字种田”,可利尔种业的实践展现了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科技赋能。当5G信号掠过麦浪,当无人机穿梭云间,当数据流浸润泥土,传统农业正突破时空界限,在智慧化的浪潮中焕发新生。未来,随着更多新质生产力扎根田野,我们期待看到,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这样的“智慧范本”星火燎原。(吕一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