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中美两国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最近,一则重磅消息引起了广泛讨论:特朗普的重要助手、美国联邦参议员戴安斯,开启了一段为期5天的访华旅程。从3月20日抵达北京,到3月24日离开,这次访问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戴安斯的身份非同一般。上世纪90年代,他曾以美企高管的身份在中国工作了6年,是共和党内少数真正了解中国的专家之一。投身政坛后,他在中美贸易议题上多次发声,并在关键议案投票中与特朗普保持一致。在2024年大选中,他还公开支持特朗普。
此次访华正值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后,分别于2月4日和3月4日对中国加征关税,导致中美关系紧张升级之际。外界纷纷猜测,戴安斯此行究竟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在这5天里,他有哪些令人意外的发现?
“施压无果”的深刻反思
在访华期间,戴安斯并没有展现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而是接连抛出了两个极为敏感且争议性极强的话题——芬太尼问题和关税议题,试图对中国实施所谓的“极限施压”。
关于芬太尼问题,美国长期以来都将国内芬太尼泛滥的责任推给中国。然而,事实是中国早在2019年就已经将芬太尼类物质纳入严格管控范围,成为全球首个对这类药物进行全面监管的国家。
自管控措施实施以来,中国境内的芬太尼类物质走私案件减少了超过70%,成效显著,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尽管如此,戴安斯却无视这些事实,在访华期间多次提及芬太尼问题,并对中国提出指令式的要求,希望中国能够阻断从本国流出的芬太尼前体。这种无端指责和不合理要求,无疑体现了美国惯用的政治操作手法。
至于关税问题,戴安斯更是采取了颠倒黑白的态度。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多次对中国加征关税,这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仅破坏了中美之间的正常贸易关系,也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了冲击。
然而,戴安斯却希望中国进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再次将贸易战的责任归咎于中国。美方这种单方面的霸凌行径,本质上是希望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在经贸等核心利益问题上妥协,以满足其不切实际的需求。
面对美方的各种施压手段,中方给出了明确而坚定的回应。王毅外长指出,中美经贸关系是相互依存、平等互利的。
如果双方选择合作,就能实现双赢;但如果一味施压,中国必将采取坚决反制措施。
副外长马朝旭在会见戴安斯时也强调,中美之间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任何企图通过威胁达成目的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反对。
中方的强硬立场让戴安斯深刻认识到,中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绝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极限施压”这一策略对中国根本不起作用。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所言:“我们愿意沟通,但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这不仅是中方的态度,更是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决心体现。
驻华大使亟需到位
在离京前夕,戴安斯向特朗普提出了两条务实的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尽快批准新任驻华大使珀杜来华履职,统筹中美事务。这条建议看似简单,背后却反映出中美沟通渠道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
特朗普提名的新任驻华大使珀杜,自去年12月5日被提名以来,至今仍未获得参议院的批准。珀杜拥有丰富的商业背景和政治经历,曾在亚洲多地生活和工作,对中国的商业环境有一定了解。
特朗普选择他担任驻华大使,意在借助他的商业经验为中美经贸关系谋取更多利益,同时也希望他能在复杂的中美关系中扮演灵活调解的角色。然而,珀杜的提名在国会遭遇了诸多挑战。
他的“亲华”标签引发了保守派内部的疑虑,部分共和党议员担心他在关键问题上无法坚定执行对华强硬政策;而他的“国会山股神”丑闻,则让他在民主党议员那里饱受批评。民主党方面质疑他的职业道德和公正性,认为他不适合担任外交职务。
驻华大使一职的空缺已经对中美沟通产生了明显影响。作为中美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长期缺位使得双方在信息传递、政策协调等方面出现了障碍。
在一些重要的经贸问题和外交事务上,由于缺乏驻华大使的有效沟通,双方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彼此的立场和需求,导致误解和分歧不断加深。
例如,在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的问题上,由于缺乏驻华大使的高效沟通,双方无法快速掌握对方的真实意图,使得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了中美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戴安斯深知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建议特朗普尽快批准珀杜任职。只有驻华大使就位,才能更好地统筹美国对华事务,建立起一个稳定、可靠的沟通渠道。
驻华大使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政策和民意,及时向美国政府反馈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为美国政府制定对华政策提供精准的信息支持。同时,驻华大使还可以在中美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推动双方在经贸、外交、人文等领域的合作,缓解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大规模议员团访华的意义
戴安斯的第二条建议是尽快派遣更大规模的议员团访华,这同样基于当前中美关系的严峻形势以及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的迫切需求。在特朗普暂时无法亲自访华的情况下,大规模议员团访华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国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议员们来自不同地区,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和政治派别。一个大规模的议员团访华,能够涵盖更广泛的政治观点和利益诉求,有助于美国政府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通过与中国政府官员、企业界代表及普通民众的交流,议员们能够亲眼见证中国的发展成就,亲身感受中国社会文化,从而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中国,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或不实报道引发的误解和偏见。
从历史经验来看,议员团访华对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19年之前,美国国会曾多次组织议员团访华,这些访问在增进双方了解、推动经贸合作、促进人文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经贸领域,议员们通过与中国企业的互动,了解到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机遇,回国后能够为推动中美贸易合作发挥积极作用;在人文领域,议员们对中国文化的亲身体验,有助于促进两国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在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大规模议员团访华可以为中美之间搭建一座新的沟通桥梁,成为双方沟通的重要补充渠道。
议员们可以将美国国内的政治动态和民意诉求传达给中国,同时将中国的声音和立场带回美国,为双方在经贸、外交、安全等关键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所说,中方欢迎更多美国国会议员及各界人士来中国参观访问,增进对中国的客观了解,为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戴安斯的这一建议正是顺应了中美双方加强沟通、化解矛盾的迫切需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经济困境的警钟敲响
戴安斯提出的这两条建议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深刻的现实背景和紧迫性。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推行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尤其是加征关税的举措,已经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据联合早报3月25日报道,受关税相关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美国制造业产值指标和就业指标面临自去年10月以来的首次下降,订单增长几乎停滞,重新陷入萎缩状态。
美国制造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8.7,低于荣枯线50,这是该指数连续第5个月处于收缩区间。
其中,新订单指数降至45.3,创下近两年来的最低点;生产指数降至47.8,就业指数降至49.2,均显示出制造业生产和就业的疲软态势。
制造业的衰退直接导致了就业机会的减少。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2月,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约5.5万人,许多工厂因成本上升、订单减少而不得不裁员或减产。
在特朗普的家乡宾夕法尼亚州,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钢铁厂,由于进口钢铁关税的提高,原材料成本大幅增加,订单量急剧下降,不得不宣布裁员300人,占员工总数的20%。
工人们愤怒地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没有让美国制造业“再次伟大”,反而让他们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保障。
除了制造业,美国的农业、零售业等行业也受到了关税战的冲击。美国农民作为特朗普的重要支持者,却成为了关税战的最大受害者之一。由于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实施了反制措施,美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出口遭受重创。
美国大豆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同比下降了60%,价格大幅下跌,许多农民面临着巨额亏损。在中西部的农业州,不少农民不得不放弃种植大豆,转而寻找其他出路。
零售业也未能幸免。由于进口商品关税的提高,许多零售商的采购成本大幅增加,这部分成本最终转嫁给了消费者。
美国零售联合会的调查显示,约70%的零售商表示,关税导致他们的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销售额明显下滑。
在纽约第五大道的一家高端百货商店,由于进口服装和化妆品的关税增加,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15%,客流量减少了30%,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0%。
这些数据表明,特朗普加征关税的举措已经严重损害了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经济正面临陷入长期衰退的风险。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特朗普将不仅仅面临经济上的“阵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和政治问题。
在这样的经济困境下,美国迫切需要通过谈判解决与中国的贸易争端,寻求合作共赢的解决方案。而建立一个可靠、务实的中美沟通渠道,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戴安斯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在离京前向特朗普提出这两条建议,希望能够尽快采取行动,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结语
戴安斯的访华为中美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但要打破僵局,关键在于美方是否展现出战略诚意。经贸领域的关税壁垒损害了双方的利益,唯有取消贸易限制、重建互信,才能释放合作的潜力;台海、南海事务涉及中国的核心主权,美方必须遵守国际准则,停止挑衅行为。
超越具体分歧,中美合作的空间亟待拓展。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需要强化技术共享,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应构建联动机制。历史告诉我们,零和博弈终将导致双输,唯有平等互利的合作才能开创共赢格局。
美方需要认识到:建立稳定的对话渠道是破冰的基础,多领域务实合作才是符合根本利益的选择。当华盛顿展现政治智慧时,中美关系便能跨越困局,既造福两国人民,也为全球注入稳定性。合作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