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A股三大指数今日小幅反弹,截至收盘,沪指涨0.15%,深成指涨0.23%,创业板指涨0.24%。全市场成交额12168亿元,较上日放量366亿元。光刻机、化工、创新药等板块涨幅居前。
创新药沪深港ETF(517110)收盘大涨5.16%
【上涨原因分析】近期政策频出,支持医药行业发展
今日上午医保局组织召开“优化医药集采工作研讨”,随后市场流传《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见稿)》,材料引发行业高度关注。方案拟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引导行业良性竞争,提出对品种纳入标准、报量和竞价规则、分量规则等方面的优化意见。
消息面上,信达生物和迈威生物宣布参加 2025 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信达生物将公布多项最新临床前数据,包括公司旗下一系列双抗、多抗及抗体偶联药物(ADC)肿瘤管线;迈威生物将参会并以壁报形式公布6项研究成果。此外,迈威生物宣布与港股AI创新药企业英矽智能达成战略合作,基于双方各自在ADC研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以AI赋能ADC创新药研发。
此前,3月19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工作程序(征求意见稿)》意见。该政策对创新度高的药品进行充分保护,同时对首仿的一定保护也将降低同质化竞争,对创新药行业发展构成一定利好。
沪深港创新药ETF包括A股和港股的创新药企业,近期多家港股创新药发布财报,业绩表现亮眼。业绩利好带来行业A股+H股的板块行情,港股标的的估值扩张弹性表现较为突出。一方面,从财务报表看,港股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和“海外收入占比”相对更高,表明港股创新药行业的“含新量”更高;同时板块整体净利润增速自2023H1以来持续领先于A股,结合当前盈利预测看,趋势仍在延续。
【后市展望】政策预期转暖,行业景气度提升,AI助力发展
展望后市,中国创新药行业的产业趋势已较为明确。
从政策端看:上周国家医保局《2024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出炉,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收支情况来看,随着公共卫生事件的结束,医保收支形势整体趋稳,“丙类目录” 等政策发布、“社保注资” 减轻医保支付压力。虽然医保控费作为长期政策方向将持续存在,但政策预期将趋于稳定。
2025年医保谈判将于二季度拉开帷幕,从今年开始,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时间会适当提前,预计从4月1日开始申报,争取9月份完成;尤其是丙类目录有望带来行业内颠覆性的变化。后续政策有望缩短企业研发回报周期,提振创新信心,改善商业模式,加快兑现产品上市销售的逻辑,助力企业实现盈利。
从产业趋势看:全球大环境下,医药产业投融资活动回暖,2025 年美债利率中枢大概率下移,利于创新药企融资,改善现金流;出口趋势上,BIC潜力在研品种的海外权益授出的商业逻辑也处在迅速加强的阶段。根据2024-2025至今的统计,美国早期研发管线中约20-30%资产与中国有关,后续随着这些管线推进,获批上市,中国创新药共享全球1.6万亿美金(2024年数据)的份额、体量值得期待。
从AI趋势看:DeepSeek的突破性技术显著加速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进程,算法的更新迭代和算力的支持为AI在制药领域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AI算法在临床前药物发现阶段已经有着深入应用,海外头部临床CRO公司在临床试验中已经布局AI多年,完全由AI研发的新药有望在1-2年内成功上市。展望未来,AI有望重塑药物发现的模式,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振创新药企投资回报率。
随着产业趋势加强、政策预期和市场情绪持续转暖,创新药板块的景气度有望不断提升。投资者可以关注包括A股和港股的创新药企业的创新药沪深港ETF(517110)的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
本速评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相关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行业或板块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市场行情分析的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
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基金有风险,购买过程中应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投资需谨慎。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