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近年来,不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自己的产品外包装上标注“不添加”“零添加”等字样,暗示这些食品天然、健康、安全、优质,甚至有调味品企业在注册的商标中醒目地写上大大的“0”字样,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然而,这些所谓的“不添加”“零添加”,要么是玩“文字游戏”,要么是利用人们的认知偏差,误导消费者。比如,一款果汁饮料标注“不添加蔗糖”,但添加了结晶果糖、海藻糖、麦芽糖浆等糖类物质,糖分含量其实并不低;有些产品声称“不添加某一种甜味剂”,实际上却使用了其他替代甜味剂。

其实,从科学角度而言,“不添加”“零添加”概念本身就站不住脚。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只要在安全标准范围内使用,就能在改善食品口感、色泽、延长保质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在面包制作中添加适量的乳化剂,能让面包更加松软可口。强化“不添加”“零添加”概念,言下之意是“有添加剂就意味着不好”,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如果放任“不添加”“零添加”用语误导消费者,将扭曲整个行业的发展。

这次两部门出台新规,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无疑是一次对“凡添加剂皆有害论”的有力澄清。新规禁止企业炒作“零添加”“不添加”概念,有利于引导企业把更多精力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和安全上,让食品市场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新规的出台,也为市场整治提供了有力依据,今后若有企业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迷思误导消费者,必将受到严厉处罚。这无疑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食品消费市场。

(孟亚生)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