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河水放过来了,今年油菜丰收稳当,栽秧也不愁咯!”3月26日,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独柏村的油菜花海泛起金色波浪,村民熊中万蹲在田埂边,指尖触到15厘米深的蓄水,笑容比阳光更灿烂。
处于沱江、涪江分水岭上的川中丘区,如鱼之脊背,深陷十年九旱的艰难中。2021年7月,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4年来,汩汩岷江水一路向东、奔涌而至,让乐至县多个村庄从十年九旱的困境中突围,旱山村的历史被彻底改写。
水网织就“种酿养”黄金闭环
熊中万家的蓄水田处于300亩高标准农田之中,水渠如银色丝带穿梭其间,蔚为壮观美丽。
“人工天河”为川中田野送来源头活水。
“以前用水紧张,村民为抢水经常闹矛盾。”独柏村党支部书记蒋坪平告诉记者,毗河工程没通水前,村里无水源,只能“靠天吃饭”,一个不大的塘堰要管1个村民小组的用水。春灌和抗旱时期,栽种晚的农田往往面临“无水可灌”。
毗河水到来后,该村积极整合项目,拥有了桂花湾水库、白塔水库和岔岔河三处水源。该处也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田成方、渠相通,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村民之间再没为水的事情红脸扯皮。
独柏村用自产粮食酿酒销售。
蒋坪平介绍,近年来,独柏村积极发展高粱、玉米种植和桑叶鸡养殖,并创办了集体经济酒厂,打造了“柏粮液”白酒品牌。他们用自产的粮食酿酒,产生的酒糟则用作家禽饲料,家禽粪便又成为优质肥料回归农田,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产业闭环模式。
在独柏村酒坊里,蒸汽裹挟着酒香四散而出,返乡创业大学生陈延军指着面前正在“营业”的锅炉说,这里面正在蒸煮1500斤高粱,需要2个小时。放凉至38℃后,再进行下曲、糖化、发酵等工艺。
酿酒。
酒厂展厅旁,是一个独立的直播间。“上午刚卖了6件共36瓶酒到泰国曼谷。”陈延军说,平常蒋坪平在这里直播带货,自己则运用专业所长,包揽了整个销售后期。他们共同将“柏粮液”和村里的农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2024年,酒坊共出产2万斤酒,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今年1月,新厂建成投用,生产能力翻了两番,全年预计出产6万斤酒。
水润“百花”谱写乡村“生态账本”
9公里外的劳动镇百花村,羊叉河畔流水潺潺、鲜花怒放、白鹭翩跹。百花村党支部书记陈俊掬一捧毗河水,笑呵呵地说:“你看这个水,好清凉!”
百花村沿河景观带。
百花村与陈毅故里景区仅一河之隔。早在20世纪80年代,因国有农场种植各类苗木果树,百花盛开,得名百花村。
虽名百花村,实为“干沟村”。因乐至境内无大江大河,往往十年一大旱,五年一中旱,年年有小旱。天干的时候,包括羊叉河在内的数条小河流常常断流干涸。
“再过半个月,水边的花儿就要开了,到那时,漂亮得很!我们也要忙着接待游客了。”陈俊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在1.6公里的河道旁种上了莲花、水仙花等亲水花卉,在地势高的步游道旁种上了梅花、杏花、牡丹、石榴、桃树等花果树木。
百花村风貌。
毗河一期工程通水后,村里新建起2座提灌站,铺设5公里输水管网,实现农业用水全覆盖。此外,开展河道清淤1万立方米、修复岸线3公里,水域面积从6.2万平方米扩至7.5万平方米。每年4月,百花盛开时,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今晚有5桌客人订餐。”在古典雅致的“林涧小院”内,驻村第一书记杨伟正在与后厨沟通餐食细节。
百花村“田涧小院”农家乐。
近年来,百花村依托羊叉河生态农业公园、川中农耕文化展览馆,借势发展农旅融合,开办起村集体经济“林涧小院”农家乐,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村民通过餐饮服务、特产销售实现增收。“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百花村实至名归,村民的日子更有奔头。”陈俊说。
百花村在羊叉河岸打造“百花盛开”景观。
“人工天河”引活水,田畴沃野绘新景。自毗河一期工程通水以来,岷江水通过156公里总干渠以及20余条支渠网络,为川中旱区累计125万亩耕地提供了坚实的灌溉保障,同时解决了沿线225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全媒体记者 李梅 黄智微 卢嗣成